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道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全国两会已经召开,回首过往,民生问题一直是两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着眼进行长远规划、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着手进行制度创新,围绕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书写出一篇气势恢弘的民生大文章。
实现民生事业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向
民生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的民生需求重心差别明显。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接续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正确分辨出“民之所呼”中的最强音,明确提出民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对民生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锚定”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理论上看,这两次重要宣示标志着我国正在从一个物质匮乏型社会转向一个相对的丰裕型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基本建成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事业的主要制度表现形式。在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文明的进步史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既全面呈现了执政者或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更折射出国家和文明的整体实力。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九年奋斗,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将“保居民就业”作为“六保”“六稳”之首,出台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着力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重点群体、保新兴就业领域,这一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就业保障体系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挥出良好功能。
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2.89亿在校生。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行普及化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2013—2021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高出1个多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3.1:1持续下降至2021年的2.5:1。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高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首次超过美国,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5岁多,居民健康素质等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标志性民生成就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设定并矢志追求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味着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理想生活状态——“小康之家”成为现实,还意味着在人类减贫史中增添了一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扶贫样板工程,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经验成为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另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稳定,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攻坚战这两大历史性事件,不仅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理念,也全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最为扎实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促使中国人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
不断将人民需要的民生清单转变为人民共享的幸福账单
知往鉴今,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实践使全体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积极补齐民生短板弱项,不断将人民需要的民生清单转变为人民共享的幸福账单。
不断健全党领导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模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民生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价值观上要继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同中国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党的意志和党中央的新精神及重大战略部署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贯彻到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增强党对改善民生的统筹谋划和组织能力,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在民生建设过程中主动作为、充分激发其他各类社会主体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完善我国的基本民生制度建设。制度是民生事业的主要载体。持续改善教育这一基本民生,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努力使每一位劳动者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有品位的生活。收入是民生之源,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让三次分配都充分发育并发挥出各自应有的功能。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统筹推进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制度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出台有效制度切实降低人们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当期的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要以更扎实的民生工作结出累累民生硕果,以良好的民生口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要更好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疫情防控制度体系和机制,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健康。要更好地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高质量保障,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一老一小”、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持续出台各项惠民生政策,譬如,高度重视超2.9亿农民工的民生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要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超过2亿,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方面要总结经验、加快立法步伐;在生、养、教以及社会氛围等方面出台更多更有效的配套措施,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等等。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学者看两会】破难题、增动力,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专家学者看两会】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