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学者看两会】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
首页> 党建频道> 独家报道 > 正文

【专家学者看两会】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2022-03-08 09: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宗礼(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已于3月4日隆重开幕。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时机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在新形势下广泛凝聚全国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共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2018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可以说,把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总结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从人民政协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赋予人民政协的一项新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职能,是人民政协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

  充分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是人民政协自身的性质定位所决定的。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还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开展合作和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决定了人民政协必然要以大团结大联合作为自己工作的主题,也决定了人民政协必须把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在尊重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才能促进大团结大联合、才能通过广泛协商、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我国的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将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转化为公共决策,把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好、维护好。政协委员来自各个党派团体、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界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通过凝聚共识,能够较好地发挥利益表达的功能,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还能够通过提案、专题调研、委员视察、反映社情民意等经常性工作,凝聚多方共识,反映人民意志、推进人民监督、维护人民利益。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开展各个层次的广泛协商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一人民民主的真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职能,是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统筹把握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又使得这一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格局正处在大变动、大调整、大动荡的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行打压遏制,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顺利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要走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重要功能,增进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稳”守住“两条底线”,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学者看两会】破难题、增动力,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专家学者看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

  【专家学者看两会】多措并举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专家学者看两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专家学者看两会】坚持系统观念,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专家学者看两会】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专家学者看两会】夯实产业之基 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学者看两会】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