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语阳
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战略部署,“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新征程使命如山,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干部存在的思想“夹生”、本领“恐慌”等问题,形成了“身子进入新时代、能力还停留在过去”的“能力赤字”,最终都会转化为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成为制约宏伟蓝图落地的现实瓶颈。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党员干部必须主动“充电蓄能”,在组织培养与自我提升的同向发力中补齐短板,方能真正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过硬本领。
组织培养是干部“充电蓄能”的重要保障,唯有精准滴灌才能避免“大水漫灌”。填补“能力赤字”,首要在于把“缺什么”画像准,精准识别干部队伍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上的短板,围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现代治理等前沿领域开展靶向培训,推动知识体系系统更新。要把“怎么补”设计实,不搞“大锅菜”,缺数字思维的补数字课,缺群众方法的补群众功,真正做到按需施教、精准赋能。更要把“补得怎么样”评估严,坚决破除“结业即结业”的形式主义与“温室育苗”的培养定式,把培养成效放到实践主战场检验,有计划地把有潜力、有闯劲的干部放到改革攻坚的前沿阵地、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维护稳定的关键岗位上去“淬火”“墩苗”。只有让干部在谈判桌前、田间地头、舆情场上经受摔打,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锤炼筋骨,才能真正炼就驾驭全局的硬本领、服务群众的真功夫,完成从“知”到“行”的深刻飞跃,将组织培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绩实效。
个人自觉是干部“充电见效”的核心关键,永葆“空杯心态”才能实现持续成长。组织的“快充”固然重要,但终究替代不了干部自身的持续“续航”。党员干部须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与谦逊,主动对照时代要求与岗位职责检视自身差距,把学习设为“默认程序”,坚持向理论寻根、向实践问路、向群众取经,在日积月累中夯实履职根基。更要发扬“实干笃行”的担当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下村先问群众“痛点”,走访先收企业“诉求”,把每次深入调研都当成汲取智慧的“微课堂”,把基层声音转化为“改革菜单”,在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中不断萃取经验、迭代方法。同时,要注重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锤炼心理韧性,主动申请到关键吃劲岗位“过炉”,涵养处变不惊的战略定力,确保在任何风险挑战面前都能扛得住压力、稳得住心神、走得稳步伐。干部“蓄电池”由此扩容赋能、循环迭代,电量满格,方能在应对新征程上的各种考验时随时“放电”成事。
化解“能力赤字”是事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干部的必修功课。党员干部须将“充电蓄能”作为终身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持续赋能。唯有既靠组织“搭台子”“铺路子”,也靠个人“练膀子”“强内功”,才能使广大干部真正成长为想为、能为、善为的行家里手,以过硬本领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战场上勇挑重担,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能,托举复兴巨轮破浪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