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嘉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深感“十五五”规划的民生温度,恰恰藏在社区柴米油盐的琐碎里、邻里街坊的期盼中。其中,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正是规划精神在社区落地的关键小切口,更是基层党组织践行民生使命的核心发力点。
“人找服务”曾是不少社区的治理痛点。以往居民遇难题,常面临不知找谁、流程繁琐的困境:独居老人不懂手机缴费要跑多趟社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申请补贴需反复提交材料,年轻家长找托育资源只能四处打听。这些看似细小的麻烦,实则是民生服务与群众需求的错位。而“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基层党组织指明了破局方向——社区党支部必须主动靠前,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实现“服务找人”,首要在于筑牢“感知网”。规划强调要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要以党建为纽带,搭建多元诉求收集平台。线上依托社区微信群,由党员骨干担任“信息员”,实时关注居民吐槽的电梯故障、噪音扰民等问题;线下在面对面倾听楼栋内老人的日常需求,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能第一时间捕捉民生诉求,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摸排,真正做到“群众有呼声,支部有回应”。
实现“服务找人”,核心在于组建“先锋队”。规划明确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正是激活社区服务的关键。推动党员按特长认领助老、助学、便民等服务岗位,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帮扶。针对老龄化社区特点,党员结对帮扶独居、空巢老人,定期上门检查燃气安全、用电安全、温情陪伴。针对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的党员,在收取党费时支委分组进行上门收取。党委给党员的学习资料,支委分组上门发放,并和党员一起学习。每次上门都认真听取老龄党员的需求,并向社区党委进行汇报。同时联动社区眼科医院党员,提供上门眼疾筛查,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效率。
实现“服务找人”,关键在于完善“联动链”。社区服务不是单打独斗,规划提出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多方力量协同。牵头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动辖区医院、学校、商超等单位党组织,推出“服务清单”。开展便民服务日,提供免费义诊,设施检修,理发,防诈宣传,安全讲座等。这种“支部牵头、多方参与”的模式,打破了资源壁垒,让服务从“单点发力”变为“全域覆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便捷的服务。
“十五五”的民生蓝图,需要每个基层党组织一笔一画去描绘。社区党支部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娘家人”,唯有持续深化“服务找人”的治理理念,把党员力量聚起来、服务网络密起来、联动机制活起来,才能让规划中的民生温度,切实转化为居民脸上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