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华良(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紧扣“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必须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南京审计大学在40余年服务国家审计事业、培育监督人才的历程中,为思政课教学积淀了丰富的理论滋养与实践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全会精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将全会精神转化为课堂上的思想共鸣、情感共鸣,既是落实党中央“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政治要求的核心举措,也是学校坚守“审计特色+思政育人”定位、以高质量教学更好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行动。
坚守主阵地:深刻把握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意义
思政课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主渠道”。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也是彰显审计特色思政育人优势、提升育人实效的内在需求。
从政治引领维度看,这是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建议》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每一项战略部署都贯穿“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南京审计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以“审计”命名的高校,始终着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更好服务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只有通过思政课把党的二十届全会精神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讲准讲透,才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可靠接班人。尤其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思政课更要当好“压舱石”,让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站稳政治立场。
从教学创新维度看,这是丰富思政课内容供给的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审计研究院开设的《中国红色审计史》,是“校史特色”与“思政内涵”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将校史校情资源与《建议》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部署结合,既能打破思政课“理论空泛化”瓶颈,又能让教学内容更有“南审辨识度”,实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
从育人实效维度看,这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的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但对国家战略、制度优势的理解缺乏“具象感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议题,看似宏大,实则与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紧密相关。因此,要将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内容——比如结合《中国红色审计史》“审计为民”案例,阐释“国家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对比学生身边变化,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聚焦核心点:明确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点方向
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泛泛而谈”,要以《建议》为依托,结合课程特点与校史校情,找准“政治引领、历史传承、实践育人”结合点,在“讲深、讲透”上发力。
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魂,强化政治认同教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思政课教学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核心主线,通过理论阐释与现实关照,让学生充分认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纲,深化理论阐释与实践贯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色与时代成就,将“治理现代化”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认同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治理与个体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是以“青年使命担当”为要,激发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青年指明强国建设路径。思政课要跳出“宏大叙事”,用真实、鲜活的案例,让学生看到“前辈青年如何以专业服务国家”;组织“‘十五五’规划与我的青春担当”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将“使命担当”转化为行动自觉。
探索实践路: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落地举措
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在“融得准、融得深、融得活”,通过凝聚集体智慧、优化体系、创新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育人动力。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示范,打造“特色思政教学模块”。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审计研究院梳理课程案例资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整理“党领导审计创新实践”案例集,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提炼“审计人职业道德”素材包,为《形势与政策》设计“审计监督与国家治理”专题课件。集体备课时围绕“模块设计”研讨,明确每门课融入全会精神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创新“理论+案例+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活”上求突破。一方面,精选“小案例”阐释“大理论”,比如用《中国红色审计史》“延安审计员求真务实查粮款”讲“党坚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拓展实践载体,比如依托审计博物馆组织“红色审计文化调研”,联合地方审计机关开展“重大政策审计模拟”,让学生在“看、听、做”中深化理解;同时还可以借助“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让课堂从“教师讲”变为“师生议”,增强参与感。
第三,完善“协同备课 + 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备课机制”,定期组织思政教师与审计专家、实务工作者联合备课,开展“全会精神融入”专题备课会;优化评价机制,将全会精神融入情况、审计+教学资源运用情况、学生教学满意度反馈情况纳入教学考核;强化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审计机关调研,提升“理论转化教学”能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重大政治任务,思政课必须扛起传播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让思政课有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勇担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南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