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潘鸿雁
新就业群体是随着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崛起而出现的新职业和新就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则是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党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教育管理资源未能有效激活整合、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不适配等问题,影响了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迫切需要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效能,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完善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针对组织覆盖“空白点”,找准突破口,织密组织网络。着力建设高素质、引领型的街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推动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实现全覆盖、强功能、见实效。通过走访调研,结合街区议事会等多元协商平台,广泛听取和收集“街面经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新就业群体的实际诉求,精准掌握新就业群体党员的分布与构成,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升组织力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针对工作覆盖“薄弱点”,组建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根据“总部+区域”和“平台+属地”的思路,设立“总部带动、多点并进”的组织覆盖模式。建强平台企业党组织并推动其向加盟商、服务商及上下游企业延伸,延长平台治理链条,创新探索“支部建在平台上、企业里、属地中、货运线上、网络上”等多种党组织设置形式,以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灵活形式,形成上下联动和执行有力的党建组织网络。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确定党建联络员等方式,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多格合一”,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阵地体系。树立大党建理念,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多格合一”,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盘活线下党群服务阵地,向园区、商圈市场、商务楼宇进一步延伸,打造适合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特色空间。如,创建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成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等,常态化开展对新就业群体的管理服务。加强党政企合作,构建“四共”机制,即基层组织共建、思想政治共学、阵地资源共享、工作队伍共育,做到组织架构全覆盖、资源支撑全覆盖。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进网入格”,让他们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治理,从“治理变量”变为“治理增量”。
构建灵活、包容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党委负总责、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街道乡镇党组织兜底管理的党建体制及工作格局,系统规划,确保教育资源的稳定投入、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和完善新就业群体流入地、流出地党员教育管理信息有效互通机制,让数据多跑路、党员少跑腿;建立新就业群体党员利益诉求收集和办理机制;创新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激励机制,通过服务性管理、积分制引导、党员赋码管理、“树先进典型”等措施,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如建立“货车司机—司机党员—流动党员党支部—行业党委—联席会议”诉求直通机制,提升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设立弹性化教育时间表。采取“线下+线上”教学方式,依托线上平台,开设名师在线直播、录播课程,打造24小时全时段在线的“信息化”党校,做到“工不误学、学不误工”;利用“有形空间”打造“开放式学习”,即依托红色驿站等线下党建阵地,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推广“班前一刻钟”“每周一例会”等学习方式,从而形成由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管理网络体系。
创新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开发订制“党业融合”的“课程套餐”。坚持党建与业务同步谋划、同步部署,理论学习、主题党日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如推出政治类、治理类、服务类三大服务清单,举办党员服务、党性教育、生活服务、法律咨询等各类主题活动,吸引新就业群体党员。在教育方式上,鼓励新就业群体进行参与式学习。如在教育活动的策划阶段,吸引党员代表主动参与,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操作环节,邀请党员亲自体验和掌握具体技能,增强党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走出去”参观学习、“面对面”交流研讨、“书案例”提炼经验、“传帮带”等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要求。
科技赋能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政企合作开发新就业群体党员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新就业群体党员流动的精准掌握。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手段,为党员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推送学习资讯等,确保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升。搭建集学习资源、在线测试、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开发在线学习课程、直播讲座、微视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供线上讨论和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根据数字平台对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估,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深度把握新就业群体的真实需求和实际诉求,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将科技赋能当作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效能的关键驱动力。(潘鸿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