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姚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法宝,是祛病强身、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然而,在一些年轻干部中,却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想批评、不敢批评、不会批评”的现象,使这一武器日渐消钝。新时代征程波澜壮阔,年轻干部要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就必须“破除三不”,重新擦亮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破除“不想批评”的漠然心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反映到党内政治生活中,就是“不想批评”。有的年轻干部认为批评他人是“得罪人”的差事,信奉“多栽花、少栽刺”,有的觉得自我批评是“自找麻烦”,害怕影响自身形象和进步,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斗争精神。这种“不想”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没有拧紧,在于宗旨意识、责任担当有所缺失。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破除“不想”,要牢记“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古训,以对党、对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拿起批评的武器,让“红脸出汗”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在相互砥砺中共同进步。
破除“不敢批评”的畏难情绪。“怕捅马蜂窝”形象地道出了“不敢批评”的畏难心理。一些年轻干部担心批评领导会被“穿小鞋”,批评同事会“伤和气”,批评下级会“丢选票”,于是选择明哲保身,当“老好人”、讲“一团和气”。在自我批评时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将严肃的自我剖析变成了不痛不痒的“自我按摩”。这种“不敢”本质上是私心杂念在作祟,是缺乏党性和原则性的表现。年轻干部要清楚,真正的“马蜂窝”不是批评本身,而是问题积累可能酿成的重大隐患。破除“不敢”,需要涵养“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格局和“疾风知劲草”的担当,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敢于向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亮剑。同时要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环境,让大家能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
破除“不会批评”的方法困境。“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句歇后语恰当地描述了“不会批评”的尴尬。有的年轻干部虽有批评的愿望和勇气,但方法不当、技巧不足,要么态度生硬,简单粗暴,使人难以接受;要么隔山打牛,不着边际,批评不到点子上,自我批评浅尝辄止、避实就虚。“不会”的背后,是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欠缺。破除“不会”,关键要在“善”字上下功夫。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洞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批评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注重证据,以理服人;自我批评要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揭短亮丑,触及思想深处和问题实质,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水平,做到“肚里有货”更能“倒得精彩”。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唯有彻底破除“不想、不敢、不会”的思想枷锁和行为壁垒,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磨得更光、擦得更亮、用得更实,年轻干部才能在风浪考验面前永葆政治本色,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能力水平,真正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骨干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