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乐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其中新增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一般不承担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出国(境)考察等任务”,“因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必须严格履行手续”。这看似仅是一纸对学员请销假制度的规范升级,实则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何真正实现干部参与培训“人到心也要到”。
当下有的干部在培训中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正如隐秘的侵蚀裂隙,深深损伤着培训的实效。课堂之上,手机屏幕频闪,干部思绪早被跳动的信息拽离课堂;笔记本摊开却字迹寥寥,心思或已飞回办公室的待办事务;更有甚者,以种种“特殊”理由将培训缩水为象征性的“打卡签到”。这种纯粹应付差事的学习态度,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蓄能充电”的目标沦为轻飘飘的走过场。长此以往,干部不重视理论学习,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就会力不从心,能力短板尽显。
此类现象之所以顽固难除,背后是多重现实困境与认知偏差的交织。从客观看,有的单位因事权集中、人岗匹配严格而存在所谓“离不得人”的现实窘迫,尖锐的“工学矛盾”如山般压在肩头;主观上,个别干部对学习价值的认知犹如雾里看花,潜意识中将培训视作履历“镀金”的装点,而非能力跃升的实战熔炉,固执地认为只有埋头干好具体业务才是“实绩”。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个别单位对干部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配套制度性保障不完善,致使干部很难安心学习。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培训内容若脱离实践、形式枯燥乏味,亦无法真正引导干部入脑入心、专注投入。
此次《条例》修订,恰是对症下药、直指要害的精准施策。其新增规定,正是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构筑起一道严密的“屏障”,为干部摒除外扰、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一般不承担日常工作”,斩断了培训期间不合理工作任务的牵扯;“严格履行请假手续”,显著抬升了随意脱离培训阵地的制度成本与规范门槛。此规定清晰传递出中央对干部在训期间必须“心到”的严格要求,这既是对宝贵培训资源的高度负责,也是对干部锻造真才实学的深切期待。这绝非冰冷的规定束缚,而是为干部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的大熔炉中真正“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提供的坚实保障。
然而,制度建构的物理“隔离墙”仅为实现“心到”提供了基础条件,距离营造笃志好学的澄澈学风尚有不小差距。真正实现身心俱到,还需多方协同发力。于参训干部而言,须常怀“本领恐慌”的清醒自觉,深知学习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主动卸下“事务缠身”的自我宽慰式惰性,以“空杯心态”开展学习。于派出单位而言,则须立足长远,秉持“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战略眼光,力克“舍不得”“放不下”的短视心态,切实担负起支持保障之责,为参训干部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充电”。党校(行政学院)自身责任尤重,更需锐意革新,紧密对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以“解渴管用”的精品课程设计、深度互动的研讨教学组织、严谨科学的学风管理,真正点燃干部认真学习的内生驱动力,让聚精会神、深钻细研内化为不需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
当参训干部真正沉潜下来,让每一次课堂聆听成为思想的洗礼,每一场研讨交流成为智慧的碰撞,每一页读书笔记成为信念的铭刻,培训方能在新时代绽放出应有的思想光芒与实践伟力。(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