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赞歌(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心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
大思政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和培育积极心态。创新探索具有生动性、活泼性和实效性的大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大思政教师必须练就的一门基本功。
创新拓展大思政课堂空间和内容,滋养学生心灵
全方位挖掘并整合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政元素,有效衔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通过五育润心的方式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历史纪念馆和名人故居等,打造移动心育课堂。通过现场体验实景实物,触动学生心灵,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书斋,走入大自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厦门城中村改造的现场,使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看见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不断拓宽社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创新教学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提升大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堂优秀的大思政课,应当让学生喜欢听也听得进去、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既能触动情感,又能产生更多积极的“化学反应”。这要求大思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切实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
好的大思政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现场体验,培育其文化主体性和积极心态,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主动观察、积极思考、乐于互动、敢于表达和创新创造,以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凝注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价值的获得感。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开展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事物、人物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深度、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接。同时,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与现实价值。此外,大思政课堂并非简单的教导式课堂,其更注重通过新颖的互动体验和劳动创造,如引导学生为其他群体策划心理研学活动等,从而实现知识、方法理论、实践项目和效益的有效贯通。
创新联动机制,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合力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大思政课堂肩负着立德树人、塑造灵魂、凝聚共识、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引导学生探寻人生意义、确立奋斗目标,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与意义的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优质的大思政课堂,需要各相关部门、多所学校、有关机构共同参与、多方联动,打破校园壁垒,共享实践教学研究资源;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编写相应教材,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和考评标准;需要通过专项培训,培养一批政治正确、思维清晰、有情怀、有格局、有视野、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识广博、乐教善教并受学生喜爱的大思政教师和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