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明惠(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应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联动、协同育人,以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坚持理论武装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系统提升教师的思政引领力
各类学校应从源头抓起,严把思政课教师选聘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加大培训支持力度,完善思政课教师“职前、职中、职后”培养培训体系,以“同题共答”“同课异构”“同上一堂课”等方式,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发挥大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带动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集聚广大教师智慧,整合各方研究力量,深入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加强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译家”和“宣传员”,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主线贯穿和循序渐进相结合,持续增强教师的教学协同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推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但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仍有待加强。在教学目标方面,思政课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不同学段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明晰整体教学内容框架,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阶序性,解决好不同学段衔接不畅、内容重复等问题。要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段壁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建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不同学段的纵向贯通和有机衔接。
在教学方法上,思政课教师应注重不同学段的统一性,把握不同学段的差异性,恰当运用具有递进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在教学资源方面,思政课教师和各学科教师应正确把握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辩证关系,根据不同学段的培养特点,深入挖掘大学各学科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所有课程凸显“思政味道”。
坚持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师的资源聚合力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协同多元主体、融通多方资源、联动多维载体等方面下功夫,将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汇聚支撑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力量和资源。
一是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讲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家庭等共同参与的“协奏曲”。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助力建设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师资队伍,用“接地气”的社会资源讲深“高大上”的道理,用“冒热气”的真实事例讲透“听得进”的哲理,用“有意思”的时尚话语讲活“有意义”的学理。
二是促进多方资源融通。思政课教师应充分用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推进社会资源转化为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将鲜活的现实素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中。
三是加强多维载体联动。思政课教师应把思政课堂搬到城市社区街道和农村乡镇,引导大中小学生参观文化场馆、参加志愿服务、参与基层调研,体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坚持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相结合,不断强化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充分发挥各自学段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应不断延伸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新场域。
拓展实践育人空间。思政课教师应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推动建立校际区域联动、学科门类融通的实践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育人功能,优化教学内容供给,编制实践育人“资源图谱”,推动思政课由课堂空间到社会空间、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生活的拓展,引导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充分感受新时代伟大成就,既学好理论的“有字之书”,又用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
拓展网络育人阵地。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思政课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载体,开发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动画等,破解“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等问题,推动大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教学研究成果共建共享,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空间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提升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建设水平。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发展需求,运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既关注共性需求,又注重个性差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运用B站讲活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创新研究”(22VSZ078)、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德树人的重大经验及其启示研究”(JAZD202205)、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305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