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怀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的工作要求,其中“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值得关注。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根本的价值遵循
在人民城市理念中,诸如“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等重要论断,指引我们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来开展城市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个“行”,最根本的是根植于人民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建设人民城市,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来开展城市工作。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个“美好生活”,就包括通过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城市发展能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来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从党的初心使命看,新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而,无论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城市治理,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客观地看,我国的城市工作既有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也曾经出现过“大拆大建常年不断”“城市规划墙上挂”“城市病”等乱象。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求城市工作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
在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十分引人注目。这些目标,体现了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的高度统一。
创新着眼于富有活力。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城市更新。特别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培育壮大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内的新产业,精心培育创新生态,使城市充满生机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宜居着眼于舒适便利。“城,所以盛民也”,舒适便利赋予了城市建设鲜活的主体性。为此,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美丽着眼于绿色低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城市同样是适用的。建设美丽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落地。为此,要有序推进各地以城市为载体探索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路径,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让城市的五彩斑斓成为美丽中国的“名片”,让城市的人间烟火成为永恒的“乡愁”。
韧性着眼于安全可靠。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注重“面子”更要夯实“里子”,那种重“面子”轻“里子”的做法往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些举措既是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拉动有效投资、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具有一举多得的意义。
文明着眼于崇德向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要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方略,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逻辑。
智慧着眼于便捷高效。随着数智化快速发展,在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的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城市大脑”将原先碎片化的数据进行聚合、赋能,使水、电、气、讯、桥、隧、轨道、管网等城市体征指标并连起来,能够对城市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实现多个领域的精准管控,从而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向“十五五”规划,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题中之意。
强化党建引领。这是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回答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根本保障。为此,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将更多要素投向人力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强化各方面执行力,把加强城市工作队伍素质、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和调动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积极性结合起来,实现“人民建”与“为人民”、人民满意与党的城市治理能力提高的双赢局面。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首先,要牢牢把握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次,要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既重视城镇人口数量、经济承载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又关照教育、科技、人才、营商环境等软实力,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形成合力。再次,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推进解决“城市病”的同时,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发展,使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更加可感可及。
打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没有了它,城市就失去了灵魂。打造城市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城市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能够激励人们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等方面向上向善,以生活在城市、奋斗在城市、共享在城市为荣,形成一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追求,达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目的。城市精神既要有创新加持,也要有传统浸润,因而城市精神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唯有这样城市精神才能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坚持久久为功。城市化进程同工业化进程一样,不能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城市化进程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要确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城市治理成效是由无数管理工作汇集而来的,因而“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上,都要从最大努力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在政策上系统设计,不能顾此失彼。此外,还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及时将城市在发展、治理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和法律,更好指导其他地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为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研究”(FJ2024JDZ010)、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研究”(FJ2024JDZ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