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纪斌(93995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处上校处长),韩拓(93995部队保障部少校政治指导员)
“碎片化教育”,是指官兵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利用各种零散时间进行片段式、非系统化地学习。随着时代发展,突出“营养快线”特点的“碎片化教育”逐渐融入官兵教育场景。
直面现实挑战:深刻认识开展碎片化教育的必然性
从时空上看,实战化训练中,官兵时间往往被训练、执勤、任务等分割成多个零散片段,且不同单位训练性质、作息时间不同,教育时间难以统一,“凑不齐人”的问题显著。在空间上,人员经常分散于不同地域、战场环境,集中教育难以突破空间限制,加上教育骨干、教材教具等资源有限,无法分配至所有单元,集中教育覆盖率偏低。
从认识上看,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官兵对图解、漫画和视频等“具象化信息”的接受度远高于纯文字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浪潮与军事变革的深度交织,从根本上重塑了官兵的认知习惯。这种变化既为教育创新提供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培养新质战斗力上看,传统教育的“更新周期”难以跟上装备升级、战术重构的节奏,因此需要碎片化教育发挥“即时性、动态化”的优势,实现“技术迭代到哪里,教育就更新到哪里”,避免“知识断层”制约战斗力生成。另外,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本质是“人与技术、战术的深度耦合”,要求官兵既是某一领域的技术骨干,又具备知识吸收快、环境适应快、思维创新快等复合素养,碎片化教育通过持续的“碎片化补给”,帮助官兵在实战中动态完善知识结构、提升适应能力。
把握认知规律:构建营养快速供给的方法论
要积极适应当前现实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官兵认知规律,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起营养快速供给的碎片化教育模式。
突出“营养”核心。首先,碎片化教育内容要紧扣单一主题、提炼核心要点,如一个理论观点、一个典型案例、一句警示话语,契合官兵“快速接收、即时理解”的认知特点,让教育更易被接受、被记忆。其次,要为不同岗位、不同军龄、不同任务阶段的官兵“量身定制”教育内容,找准“配方”、控好“剂量”,有的放矢开展碎片化教育,实现精准施教,真正让教育入脑入心。此外,要采取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演讲式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利用图文、视频、漫画等多维教育载体,让教育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突出“快速”响应。一是准备速度快。碎片化教育必须紧跟训练动态,即时生成教育内容,这要求授课人构建“预置储备+快速调用”的内容体系,提前准备模块化教案、视频、案例等“即取即用”的素材,让教育能像“战场急救包”一样,需求出现时随时拿得出、用得准,实现教育响应与任务节奏的无缝衔接。二是组织实施快。碎片化教育通常利用训练间隙、餐前饭后等零散时间组织开展,既不占用整块训练时间,又能让教育伴随训练全程,实现“训练不停、教育不断”。三是吸收理解快。碎片化教育要通过“多次少量”的方式,将核心思想、重要理论拆解为系列专题多次推送,帮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理解和认知,避免“学过就忘”的问题。
突出“线性”认知。碎片化教育在时间、空间及形式上天然具有离散性特征,不利于官兵形成“线性”的认知链条,为保持碎片化教育的体系性和连贯性,做到“碎”而不“乱”,要建立“党委统筹、支部主抓、骨干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深化全链条抓教,确保碎片化教育始终围绕“主线”系统展开。党委把准方向、定好框架,抓统教,做到顶层有目标、内容有体系、运行有机制、保障有力度,使碎片化教育从“零散行动”升级为“系统工程”。支部细化内容、搭好桥梁,抓组教,将碎片化教育的“主线”内容拆解为具体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策划、片区协作、灵活组织,让教育始终围绕“主线”精准开展,保证碎片化教育“形散神聚”。骨干分工负责、精准滴灌,抓施教,群策群力深入官兵掌握活思想、聚焦主题组织备授课、多种形式开展小教育,让教育触角延伸到每个班排、每个战位。
贯通末梢终端:探索高效触达的碎片化教育实践路径
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碎片化教育必须直达基层官兵、融入神经末梢,成为激活基层教育效能、助推战斗力提升的 “新引擎”。
训练场景上“全程嵌入”。训前铸魂砺志,利用训练准备会、任务部署阶段,将“教育点”转化为“训练动力源”,如飞行学员单飞前,可通过简短的仪式教育,激发飞行人员使命感、荣誉感,让教育成为训练的“启动键”。训中融入战位,抓住训练中的“矛盾点、困难点、闪光点”即时开展教育,如体能训练中,针对后进人员进行“心理韧性培育”。训后讲评复盘,将训练复盘讲评与碎片化教育深度融合,既要“动作纠正”,更要穿透表象直抵思想根源、找准认识差距。
教育格局上“全域覆盖”。线上教育是破解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重要抓手,如依托学习强国APP、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等网络载体,承载多元学习内容,提供便捷访问渠道;通过 AI 虚拟教员实现 “一对一”实时答疑;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平台,设置教案、视频、互动和考试等功能模块,将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可共享、可组合的“活水”。线下碎片化教育的优势在于“真实”,其感染力、渗透力、凝聚力更强,容易形成深度共鸣,如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让教育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官兵在表达与思考中深化认知;通过开会前的即兴拉歌、集合时的简短动员和训练中的实时讲解等,教育以“短平快”的形式融入日常,直接扎根于真实体验;线下碎片化教育中,教育者能“眼观六路”发现官兵问题,矫正更加即时。重要的是,要建立“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体系,如将VR技术引入史馆,增强历史教育的交互性;通过线上问卷分析官兵需求、收集讨论热点,优化线下课程;利用网上推门听课系统,完成课堂授课的录制、回放、分享等功能,解决因任务冲突导致的缺课问题。
考核评价上“全面跟踪”。首先,搭建专门的部队教育数据平台,集成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并与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军事训练系统和教育资源平台等互联互通,实现线上学习时长等理论数据、日常作风养成等行为数据、军事考核成绩等训练数据的“一站式”采集,构建起教育考核评价“基本盘”。其次,依托教育数据平台的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通过关联分析精准评估教育质效,如纵向上可跟踪对比同一官兵在教育前后的理论测试成绩、训练课目表现等,评估个体成长情况;横向上可分析接受不同教育内容的不同群体在实战表现上的差异,寻找教育薄弱环节。通过深度挖掘各类数据,精准反映教育对官兵认知、行为及实战能力的实际影响。最后,通过定期的教育质量监测和分析,及时定位内容短板,按需更新教育素材,通过技术驱动的供给改善,让教育从“经验式推送”变为“数据化定制”,确保每一份教育资源都能精准对接需求缺口,从源头上提升教育的适配性与实效性。
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营养快线”式教育,是新时代政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服务保证战斗力建设的创新实践,它要求政治干部深刻把握认知规律,树立“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念,化身“理论营养师”和“思想快递员”,将真理精准播撒到练兵备战的每一个角落,让强军思想在日积月累、润物无声中真正融入官兵血脉,转化为决胜战场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