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玉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其中提到要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不仅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服务维度上构建从“有”到“优”全周期生活图谱。让“小社区”真正托起“大民生”,关键在于将精细化治理与普惠性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场景,实现民生需求在“家门口”的精准响应。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和民生改善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社区服务正经历着从基础覆盖向品质升级“优化”的跨越,启示我们未来方向在于让服务功能齐全与人文关怀并进,社区老年食堂不仅关注老人吃饭问题,更要成为代际交流重要场所;社区公共空间不单单是儿童游乐空间,更要成为邻里互助的纽带,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安心、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港湾。
服务形式上挖掘由“表”及“里”多层次供给模型。社区虽小,却承载着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群众从“柴米油盐茶”到“衣食住行娱”都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老龄化、数字化等新变量要求动态调适服务供给模式,挖掘老百姓内心深处对生活美好的追求成为首要任务。相应对于社区服务的供给模式上,要摒弃决策仍沿袭“供给导向”惯性,将“服务升级”简化为硬件堆砌,忽视居民真实体验感,导致老年食堂冷清、文化空间闲置的怪象。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文化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等的柔性价值属性,比如培育社区特色文化IP、开展代际融合等文化活动,真正让服务空间超越功能价值,升华为凝聚社区认同的治理介质。
服务机制上打造由“少”聚“多”共同体参与力量。社区服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温度计”。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多元力量,统筹好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合力。一方面从服务项目上把社会化资源引进社区,包括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社会服务,形成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从服务机制上汇聚多方参与力量,未来既应培育更多社区社会组织,也要搭建平台和机制,让企业乐于展示服务资源、居民想要参与社区治理,每个参与者都愿意成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节点。(张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