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将“示范”改为“领跑”、继续举办授牌命名活动,并收取广告宣传等费用一事备受关注。“示范”活动异化为“领跑”行动,表面只是文字替换,实质却是形式主义的改头换面。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是一场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持久战,需拿出抓铁有痕的实招硬招,扒掉形式主义的“新马甲”,构筑多道坚实防线,杜绝反弹回潮。
扎紧制度篱笆,筑牢刚性约束的“防火墙”。健全示范评比项目清单管理机制,建立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严控总量,对成效不显、基层反映强烈或已有替代机制的项目坚决清理退出。不能仅停留于发布清单、事后通报层面,还需强化跨部门联动,构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评估—效果追溯”全链条穿透监管闭环,利用大数据比对等技术,常态化筛查变相开展、穿马甲上阵的违规活动,一旦发现此类“隐形”活动,必须公开曝光、严厉惩戒。畅通基层诉求反映渠道,支持基层及时反映新形式加码的各类活动,针对基层合理诉求,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消除后顾之忧。
守牢财力边界,算清量力而行的“明白账”。部署评比达标、示范创建等活动须落实“谁布置、谁负责”原则,并将强制性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前置条件,由财政、审计部门严格论证可行性,杜绝“只提要求不问财力”“只管任务不管配套”等懒政行为。完善地方“叫停”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于财力,对不符合实际、负担过重的非刚性任务行使否定权或调整建议权。行使否决权并非“不给力”,而是实事求是之举,应健全保障与授权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确保基层承接任务所需配套经费与其任务强度、地方财力状况精准匹配,真正做到“钱随事走、事费相适”,有效破解“上面点菜、下面买单”困局。
创新考核机制,树牢干事创业的“风向标”。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大幅降低总结汇报、台账报表在考核中的权重,将考核重心转向工作实绩、问题解决成效和群众口碑。开展常态化、随机化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和民意评价,提升对基础工作投入、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制度建设长效性等内容的评价比重,避免短视行为。破除“材料出政绩”“牌子赢地位”的惯性思维,对热衷于制造“盆景”项目、挂响亮牌子的行为,考核评价上要敢于打低分甚至“一票否决”,引导各级党员干部集中精力于主责主业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创新、勇于攻坚但因客观原因未达预期或出现探索性失误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实干者无后顾之忧。
整治形式主义没有休止符。为基层减负,必须上下同欲、内外兼治。只有摒弃名目翻新的“文字游戏”,卸下无形的包袱,把真金白银用在民生关切处,把宝贵精力投到发展难题上,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减负带来的心头暖意,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