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广东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的一则通报,直击基层痛点:汕头市人社局擅自将本应限定在地市层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层层“扩编”延伸至区县、镇街。省里开完市里开,市里开完区县开,同样的内容,镇街干部竟在三级会场间全程“陪会”。
“我们不怕开会,怕的是把开会当工作。”基层采访中,一位乡镇干部的肺腑之言,道尽了“陪会”之苦。上级会议刚散,下级会议又至,内容高度重复,无非是“再传达、再强调、再加码”。基层干部被“钉”在会场,分身乏术,落实工作的时间被挤占。
“陪会”痼疾难除,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和工作惯性。在他们看来,“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陪会’就是不落实”。仿佛只有基层干部端坐会场,留下记录,才算“高度重视”上级部署。一旦形成“开会即落实”的思维定式,动辄要求全员“陪会”,基层干部就容易深陷“会海”,疲惫不堪。
刹住“陪会”歪风,为基层松绑,必须动真碰硬。
传达精神固然是必要的,但落实的关键是俯身实干。一些地方的“邻里议事小院”模式,让干部走出会场,走进田间地头、群众中间,效果很好。这启示我们:与其层层开会“念经”,不如多总结可操作的基层指南,多到一线解决问题。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在会议室空转。衡量工作的标准,应从“开了多少会”转向“办了多少事”。
制度具有根本性,要立规矩、严把关。湖北某乡党委书记因一年开会高达208次,空话套话连篇,最终被严肃问责。这一典型案例警示我们:根治“陪会”,关键在制度上严把关、立规矩。秉持“非必要不开”原则,会议审批必须从严;向下延伸更要慎之又慎,精准控制参会层级与范围。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推广:明确限定会议规模与数量,对内容重复、缺乏实质部署的“套娃式”会议果断亮红牌;大力推行“打捆开会”“以文代会”“线上快会”等务实举措,让会议真正“瘦身”。
或许有人会说,某些重要工作确需“一竿子插到底”,让基层干部直接领会精神。这有其合理性,但关键在于“统筹”。省里的会议精神已直达区县、镇街干部,市、区县层级若再开内容雷同的会,意义何在?上级部门应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统筹能力。对于确需基层知晓的重要部署,力求通过一次高质高效的会议直达最需要知晓的层级,避免让基层干部在不同层级的同一主题会议上重复“陪绑”。这既是对基层干部的尊重,也是对工作效能的提升。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推进。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坚决向“陪会”之风亮剑,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会场中彻底解脱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吴储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