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卢旭东(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沧桑而不屈、饱经风霜而不折。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总有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亿万人民奋起自强、共克时艰。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更要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以不屈意志砥砺前行。
铭记抗战历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十四载浴血抗争的历史,不是仅存于史册的苦难叙事,而是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淬炼熔炉。从赵一曼烙铁下的沉默到杨靖宇胃中的草根,从竹签镣铐间的《黑牢诗篇》到白山黑水间的绝命遗书,这些由英雄血肉之躯构筑的精神长城昭示着中国人民不屈的坚定信念。《论持久战》的光芒刺破“亡国论”的迷雾,《为人民服务》的发表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不懈为民奋斗。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持久力量。抗日战争史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也是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斗争史,更是中华民族崇高理想的淬炼史。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危亡之际,它唤醒了沉寂多时的社会大众,从知识分子的振臂疾呼到百姓大众的奋起抗战,从学子投笔从戎到农夫捐粮助战,中华儿女以钢铁般的意志共赴国难,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抗战时期,爱国行为与抗战行为实现高度重合,抗战就是护国,忠诚于国家即是参与抗战。所有言行皆以抗敌救国为中心,一切付出皆围绕民族存亡展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以史为鉴、以精神为魂,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将爱国之情融入日常,将报国之志化为行动。
深化抗战教育,勇担强国复兴使命。可以构建抗战教育全域覆盖体系,凝聚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共识。通过完善公共文化平台功能,强化主流媒体阵地引导,推动伟大抗战精神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企业与网络空间等区域,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多样态的教育传播矩阵。完善抗战教育实践协同机制,激发全社会服务国家战略的主体能动。要推动抗战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以“伟大抗战精神+社会服务”等融合路径,引导全体人民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校准航向,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科技战线的攻坚克难、乡村振兴的扎根基层、边关哨所的忠诚守望,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频共振。(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涂歉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