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志平(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技能中心主任、副教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是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宝藏,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引,培育大学生成为兼备创新意识、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赣州市的18个县全部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原中央苏区片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2096处。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入选的35处中有13处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且其中11处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范围。目前,赣南已利用或正在利用的革命文物点占已维修的79.1%,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占34%,均成为红色教学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锻炼基地。
近年来,赣州市对全市革命旧址旧居深入摸查,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实施整体规划等,形成系统性保护利用新格局。同时,加大红色资源研究阐释力度。赣州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挂牌成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等机构,汇聚全国高层次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深化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的研究阐释。此外,赣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挖“老区”精神富矿,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重点项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培训和红色研学,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高校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水平仍可提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还不够充分。教师对其的认识和运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教育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同上,尚未实现从感性共鸣向理性内化的跃升。同时,红色文化教育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削弱了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
融合机制不完善,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相对薄弱,亟需深入探索两者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体系,并引入情境教学、案例研究等多样化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协同效应作用不充足,未能较好地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基地相融合,制约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核的深度体认与价值内化。
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产教融合程度较低。红色文化作为集体历史记忆的承载者,有助于增强乡村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乡村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回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文化铸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然而,其在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中仍面临实践平台载体供给不足、产教融通机制尚未贯通等问题,存在“供不匹配、合而不融,冷热不均、难以做实”等矛盾。
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导向的前沿学科,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当前,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有效支撑学生对“双创”知识点多维度、个性化、深层次学习需求。
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构建系统化教育内容体系。依托赣南老区的红色文化、地质文化和攀岩文化资源,系统开发构建创新型教育素材库、实践案例库,构建“价值引领—价值感悟—价值践行”三阶式“双创”价值教育育人模型,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充分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创新动能。
完善融合发展机制,增强协同育人效应。打破专创融合发展,构建“三层递进”“双创”课程体系。首先,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起点层,将“双创”元素融入思政课和公共人文课,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其次,以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为衔接层,将“双创”素养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结合最新的“双创”实践成果,开发典型教学案例,打造专创融合课程,深化学生的“双创”理论水平。最后,以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为核心层,将行业企业的“双创”需求融入专项实训课、综合实训课和岗位实习中,通过“产业命题”提高学生的“双创”技能。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是学生知识获取和运用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桥梁。高校应主动构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创新意识、产品设计等服务;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实验室、工作室、园区、基地,打造项目训练、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三大平台,打造教学、企业共融共生。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打造复合型教师团队。红色情怀是“红师队伍”的精神内核。学校创业指导、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双创”,夯实“双创”、产业育人基础,形成凝练为“高校科技研发—企业产品—‘双创’课案—学生创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借助“双创”载体,厚植红色底蕴,推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开拓创新、创业实践。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制度体系是社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让政府、学校及学生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如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健全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者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经营模式探索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