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众日报》:一张报纸的抗战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大众日报》:一张报纸的抗战

来源:学习时报2025-07-11 09:55

  作者:孙士生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主办的第一张党报《大众日报》创刊。《大众日报》从蒙山深处的沂水王庄出发,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转战百余个村庄,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坚持出版发行,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和一只永远吹响的号角,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张从未中断出版的党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山东各级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在全省燃起抗日烽火,组建了数十支抗日游击队。1938年5月21日,奉命到达山东的新任省委书记郭洪涛,在泰安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把创办一张全省性报纸列为创建根据地的三大任务之一。郭洪涛委托刘导生、匡亚明负责报纸筹办。克服人、财、物各种困难,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蒙山深处的王庄诞生,报纸初期为三日刊(后来过渡到二日刊和日刊),四版铅印,创刊初每期印刷1000份。发刊词明确提出《大众日报》的使命是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40年1月1日,创刊一周年之际,《大众日报》特刊刊登了毛泽东专门为《大众日报》的题词,要求动员报纸等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给浴血奋战的山东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大众日报》在艰难困苦的抗日环境中一直坚持出版。大众报人既是办报队,也是战斗队。在1939年6月鲁南反“扫荡”战斗中,报社营业室工作人员赵钧不幸遇难,成为《大众日报》创刊后牺牲的第一位同志。1941年冬大青山突围战中,战时第二新闻小组18位同志壮烈牺牲。1942年11月在沂水对崮峪一带突围时,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不幸牺牲,是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据统计,从创刊到新中国成立,累计有578名报社工作人员和发行员,为《大众日报》的出版发行壮烈牺牲。

  尽管在反“扫荡”中报社员工牺牲很大,生存困难,但大众报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战胜困难保证报纸出版,把延安的消息传出去!他们钻山洞挖地洞,与敌人在群山中周旋。没有油墨,就用马尾松烟子灰加上松香制成“土油墨”;没有印刷纸张,就从当地传统土造纸法中想办法,用桑树皮做原料制成几乎透明的“文化纸”。因特殊情况不能铅印时,就出石印、油印报或书页式小报。1939年8月到年底在离敌人据点十几里的“地屋子”出版石印版。从1941年11月14日到1942年1月24日,《大众日报》出版战时油印版15期,并能基本保持报纸原貌。1942年3月,报社转移中因印刷设备未随队迁移,在当地只找到一台八开机,报社就出版“战时版”即小号的《大众日报》,每版仅容1100字,他们字斟句酌,把最重要的信息发出去。当群众在极其艰难中看到党的报纸,了解到最新战况时,如同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从1939年10月至1943年11月,《大众日报》社陆续出刊《大众电讯》《记者生活》,建立大众通讯社、大众印书馆和山东新华书店等,逐渐发展成“多媒体”报社,形成了一支战胜敌人的“文化大军”。截至1949年4月1日由解放区农村迁至济南,《大众日报》连续出版2510期,从未中断。

  建立战时发行体系

  战争年代,如果说把党报比作军民的精神食粮,那么发行就是必不可少的“碗筷”。《大众日报》的基本订户分为三部分:一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根据地当地机关及周边地区党的机关;二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及山东纵队等军事单位;三是散户,这一部分主要是农村中有文化的教师、开明绅士等。由于部队流动性大,敌后环境艰苦,没有行业团体可资利用,《大众日报》只能自办发行。

  创刊初期《大众日报》在沂水县夏蔚镇王庄办公。这里地处沂蒙山区中心腹地,非常闭塞,交通一般都靠徒步,加上敌人的处处封锁,报纸的发行工作艰难而危险,主要靠我党的交通员徒步肩挑来完成。为安全起见,《大众日报》印刷厂安在离王庄七八里路的云头峪村,从编辑部到印刷厂往返送底稿运报纸,都由交通员负责。报纸在沂水夏蔚总发行处分发后,交通员通常利用夜间翻山越岭,冒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把报纸发送到全省各代销处和订户。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完善的发行系统,报纸积压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山东分局为此决定在滨海、鲁中、鲁南、渤海、胶东等五个地委成立《大众日报》分社,各县设代销处,负责报刊发行,并以沂南为中心建立交通总站,开辟了数千公里交通线。采取这些措施后,发行速度大为加快,新出的报纸3天就能看上。基层区村的订阅数量显著增加,报款及时收缴,改善了报社经营状况。

  1942年2月7日,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在沂南县马牧池乡成立。作为山东省战工会的职能部门,对外称邮局,同时是党委交通科和报社发行部,将传递文件、护送干部和报纸发行结合起来,建立了“邮政、交通、发行”三位一体的战时工作体系。邮发合一使报纸的发行速度和发行数量大为提高,1944年6月《大众日报》发行量达到1.5万份,报纸两天就能送到订户手中。邮发合一的体制创新为新中国建立完善的邮政系统积累了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党报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大众日报》创刊后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通过大量发表评论尤其是社论,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在统一思想认识、减租减息和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发挥了党报舆论机关和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通过开展群众性读报活动,扩大《大众日报》的发行。1940年4月《大众日报》成立了读者会,开展读报活动,以有文化的通讯员为核心,利用冬学、识字班、民兵夜校等向群众宣讲报纸上的重要内容。山东战时邮局职工提出了“争取每张党报能供10人阅读”的口号,从实际出发组织不同人群的读报小组,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为群众解疑释惑。部队打到哪里,报纸就发行到哪里,采取普遍赠阅和主动派送为主,逐渐过渡到自愿订阅。

  武装交通队打破日伪封锁线。1942年日伪“五一大扫荡”,全省敌据点密布有3000多个,交通线遭到破坏,滨海、鲁中、鲁南、渤海、胶东根据地被分割开来。战时邮局成立了武装交通队,护送往来干部、报刊和文件。武装交通队通常携带枪支昼伏夜行,穿过一个个敌据点,爬山渡河,任务完成后再趁天黑返回,经常步行上百里路,风雨无阻。他们提出的战斗口号是“只要党报能出版,我们就能发出去”。《大众日报》还被送到延安图书馆,方便党中央及时了解山东的情况。交通员庞耀两次冒险往返山东到延安,出色完成任务,1945年被评为山东战时邮局英雄。因为从不中断出版,《大众日报》也成为周边根据地了解党的政策的窗口。

  大力开展敌占区的发行工作。各战时邮局利用武工队、社会团体等多种发行渠道,建立固定对象、定期赠阅、自愿订阅的秘密发行网,开展了敌占区的发行工作,使报纸在敌占区的发行量翻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群众看了报纸后秘密地把慰劳品送给八路军,有的伪军看了报纸向八路军投诚,有的地主了解党的政策后主动减租减息。沂水县城的日军曾以100元一张购买《大众日报》搜集情报。各县武装发行组配合武工队把《大众日报》张贴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和集市上,扩大了党报覆盖面和影响力。1943年6月山东战时邮局提出:“我们运往敌区的每一种宣传品,就好比埋在敌人心脏中的一颗炸弹,它是指导敌区人民斗争的指南,它是动摇瓦解伪军伪组织的有力武器。”(孙士生)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