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余建坤、陈奋苗(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大校部队长、大校政治委员)
60年前的7月14日,为了保护参加训练的同伴,一位年轻的战士扑向即将意外爆炸的炸药包,用生命谱写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赞歌。这位战士名叫王杰。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在详细了解王杰的事迹后,他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弘扬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明确提出“王杰精神”的概念,深刻阐明王杰精神的特殊地位和时代要求,为学习践行王杰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生前系原济南军区坦克第二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王杰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小爱看英雄画册,听老一辈讲“黄继光堵枪眼”等英雄故事,内心充满了从军报国的向往。1961年8月,王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应征入伍。入伍后,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1965年7月14日清晨,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组织民兵地雷班进行实爆训练时,由于拉火管失效瞬间发生自燃,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0.7秒反应时间里,作为一级技术能手的王杰,没有选择用后仰来保全自己,而是奋不顾身扑向炸点,保护了现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轻的23岁。同年11月6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向全国全军提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要求,从此,王杰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王杰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以“人生三问”“两不怕”“三不伸手”为内核,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元素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涵养官德人品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王杰参军4年间,先后写下352篇、总计10余万字的日记。今天,我们仍可以在这些字里行间了解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信仰、信念、勇敢、意志和气节的思考认识,探寻王杰精神的内核密码。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王杰在生死关头的奋力一扑,并不是一时偶然,更不是瞬间冲动,而是日积月累的理论积淀、思想改造和灵魂升华的壮丽迸发。王杰一直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第一笔津贴就购买了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夜以继日地学习,他经常深夜躲在被窝里,用自制的电池灯看书写笔记,为了鞭策自己,还用鲜血写下了“大学毛著”的血书,牺牲前一晚仍在发奋研读《矛盾论》。打开王杰的日记本,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反反复复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听毛主席的话,时时刻刻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如饥似渴学毛泽东著作,为王杰的思想提升拓宽了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一遇到问题就到毛泽东著作中找思路、解难题,最终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1964年7月28日,王杰在日记中写下了拷问灵魂的“人生三问”,这是一种扪心自问,也是一种反躬自省,更是一种对个人灵魂的净化之问,生动诠释了王杰的高尚情操。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从小热爱革命英雄,在他的日记里,8处提到黄继光,6处提到董存瑞,33处提到雷锋,还有方志敏、刘胡兰、张思德、邱少云等革命先烈。正是追寻着英模的足迹,王杰形成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主动抢最艰苦的岗位和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去做。海河抗洪抢险,他跳进洪水里抢运木材,身上被铁丝网划开条条血口;工兵架桥训练,他跳进寒冷刺骨的冰水中打桩架桥;沂蒙山施工中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在最前面排除……1965年,美国出兵越南,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5月1日,王杰在部队的战备动员会后,扎破手指写下血书,表达自己保卫祖国、援越抗美的坚定决心,并在日记中写下:“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短短两个月后,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包,王杰毅然伸开双臂,扑向即将引爆的炸点,毫不犹豫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立下的铮铮誓言。
“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王杰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还有面对挫折、荣誉、危险时表现出的高尚情操。他一心向党,先后向连队党支部递交过14封入党申请书,可由于出身中农家庭,始终未能如愿。有战友曾经问他:“你年年是好战士,立过两次三等功,为啥还没入党呢?”这些问话起初也一度让王杰情绪低落,读了《矛盾论》后,他明白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自己还是有为入党而入党的想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1964年3月13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入党这是我的要求,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别人能入党这说明别人条件已经具备,自己还不具备,还有的工作没做到家……今后加强学习,争取做个党员。”他还在连队组织的“思想汇报会”上向党支部郑重承诺:“自己要‘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并请求连首长和战友们对他进行严格监督和经常提醒。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荣誉室时,看到王杰正确对待荣誉和进步的展板,深有感触地说:“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