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代亚平
《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日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论持久战》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传播。在当时众多报刊中,《新疆日报》无论在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独树一帜,推动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战略逐步进入新疆各族民众的视野,并最终赢得各族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坚定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
连载《论持久战》全文。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解放》周刊发表后,由于王明从中作梗,《论持久战》未能在长江局主管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上刊载。但地处抗战大后方的《新疆日报》不仅刊发了介绍《论持久战》的社论,还对《论持久战》的全文进行了连载。《新疆日报》也是继《每日译报》之后,全文连载该著作的报刊。1938年11月10日,《新疆日报》在头版刊发社论《介绍〈论持久战〉》,同时在第2版整版刊载了《论持久战》的目录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起”,自此《新疆日报》对《论持久战》的连载持续至11月25日。《论持久战》能够在《新疆日报》进行公开刊载,一方面是由于“亲苏、联共”政策的施行,新疆允许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新疆日报》实际由中共党员主持,在宣传过程中着重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抗战主张。及时连载宣传《论持久战》不仅有助于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各族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持久战战略,也是对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各政治机关在宣传鼓动工作中要加重说明中日战争之持久性,中国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的主动响应。
刊发阐释《论持久战》的社论。《新疆日报》还相继刊发《坚决给敌人以新的更大打击是争取相持阶段到来的关键》《论目前抗战洪流中的两大逆流》等社论。这些文章除宣介《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之外,且以《论持久战》的核心观点为理论框架,剖析国际国内战争发展形势,批判“亡国论”与“速胜论”等错误思想,并阐释持久战的战略必要性与正确性,明确指出坚持持久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唯一可行路径。1941年10月15日,刊发社论《伟大的人民力量》,明确指出,“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他是抗战的‘力的源泉’。民众力量的动员与组织,乃是坚持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论述与《论持久战》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核心命题形成呼应,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逻辑。《新疆日报》的社论主要由中共党员撰写,这些文章不仅从多维视角深化了对《论持久战》战略思想的阐释,更结合战争发展形势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民众了解抗战局势,加深对持久战战略的理解与认同。
转载其他报刊解读《论持久战》的文章。为加强《论持久战》的宣传阐释,《新疆日报》还转载了其他报刊解读《论持久战》的文章。1939年1月8日和10日,《新疆日报》刊载了由吴明译自苏联《真理报》的文章《持久战的口号在中国有何意义》,这篇文章是1938年9月5日时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的任弼时发表在苏联《真理报》的文章。该文从中日战争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主要战术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三者的配合,战争将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巩固和加强中国各民族力量的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持久战是中国武装抗日唯一正确的战略,这些观点与《论持久战》中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1939年8月25日至27日,《新疆日报》转载了方直1939年7月1日发表在《全民抗战》上的《论持久战与“拖下去”》,针对一些人错误地将“持久战”理解为毫无期限的“拖下去”,文章以《论持久战》中关于“持久战”的观点对这两者的区别展开了论述,有利于消解认知困惑,帮助读者廓清思想上的迷雾,也进一步扩大了持久战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注重《论持久战》传播的大众化。尽管《论持久战》在文本表述上已力求通俗,但作为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来说,理解和把握其思想仍有一定困难。因此,《新疆日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宣传策略,实现了《论持久战》传播的大众化。一是开设“抗战常识问答”栏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摘录介绍了《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游击队与正规军、游击战战术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二是通过“读者信箱”栏目,及时回应读者提出的关于持久战战略的问题。如1940年2月23日编辑部答复了读者荣夫关于“抗战总战略”的提问,首先指出“我们抗战的总战略是持久战”,并重点介绍了《论持久战》关于抗战三阶段中的“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内容。三是运用漫画、歌谣等艺术形式,宣传持久战思想。1939年7月7日出版的“七七”二周年纪念特刊,登载了飞远和哈力克创作的连环漫画《抗战三个阶段敌我力量的对比》,以视觉图像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持久战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的进程。这些传播形式有效突破了理论文本的阅读障碍,实现了持久战思想传播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更多民众了解持久战战略,从而坚定持久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实现《论持久战》多语种传播。1938年,中共党员进入新疆日报社后,逐步构建起以迪化(今乌鲁木齐)总社为中心,以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阿克苏、喀什、和阗(今和田)六分社为分支的宣传网,为《论持久战》在全疆的多语种传播奠定了基础。在中共党员的努力下,《论持久战》除在总社主办的《新疆日报》汉文版进行大力宣传外,其他分社也通过刊载翻译版《论持久战》进行传播。1938年秋,哈萨克族知识分子穆华希·贾肯将中共党员李云扬赠送给他的汉文版《论持久战》带回阿勒泰,并翻译成哈萨克文先后在《新疆日报(阿勒泰版)》和《新阿勒泰》杂志发表。《新疆日报(阿勒泰版)》刊登的哈萨克文版《论持久战》是国内最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传播的版本。1939年5月《新疆日报(和阗版)》出刊,《论持久战》以专题的形式在《新疆日报(和阗版)》的副刊作了介绍,推动《论持久战》在和田地区的传播。《新疆日报》对《论持久战》多语种的传播,这一举措在全国报刊宣传中也具有开创性意义,拓宽了持久战思想传播的地域范围和受众群体。(代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