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钟晨亮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际,《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的修订发布,以制度之力直击基层治理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为基层干部划出“红线”与“赛道”。为此,农村基层干部当实施“三项行动”,将纪律约束转化为振兴动能。
织密“防腐网”,让小微权力在制度轨道上运行。基层干部身处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小微权力一旦失范,极易滋生“蝇贪蚁腐”。《规定》通过精准划定强农惠农富农补贴资金发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8方面“高压线”,为权力运行铺设制度轨道。针对惠农资金发放、集体资产处置等高危领域,农村基层干部需建立“岗位风险清单”,将《规定》中的禁止性条款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南。在日常履职中,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落实财务联审联签制度,确保每笔资金流向透明、每个项目程序合规。通过定期开展“廉政体检”,对照负面清单自查自纠,将纪律意识融入履职全程,从源头上防范“微腐败”。
架设“探照灯”,构建多维监督的透明治理生态。新规构建的“提级监督+数字监督+群众监督”立体网络,要求干部转变思维,变“被动迎检”为“主动晒权”。在村级事务中,农村基层干部应自觉运用数字监管平台公开信息,实时更新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程项目进展等关键数据,让群众扫码可知、触屏可查。对重大决策、集体“三资”管理等事项,主动引入第三方审计、村民代表听证等机制,打破“内部人控制”困局。更需以开放姿态接受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和专业监督,将权力运行置于多维“探照灯”下,以透明度提升公信力。
激活“动力源”,在纪律红线下释放创新能量。严守纪律底线绝非束缚作为,而是为担当者划定“安全区”。《规定》建立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探索预留空间。农村基层干部应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攻坚任务,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法,运用数字化工具盘活集体资产、通过“村民议事会”化解土地纠纷、借助专业团队规划特色产业。同时,需持续补足治理能力短板,通过参与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跨地区交流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项目管理技能和风险防控本领,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善治理”的新时代乡村治理者。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转化为治理实践的“源头活水”。当基层干部既能以“清”为基规范用权,又能以“勤”为本务实担当,乡村振兴便有了双重保障。新规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乡村治理从“压力传导”向“制度引领”的深刻转变。期待数百万农村基层干部以清廉守正之心、创新破题之志,在广袤乡土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钟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