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贺新春(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和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当前国家治理版图中亟待强化的薄弱环节。实现乡村善治不仅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更是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建强乡村治理的坚实基础,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乡村振兴铺就康庄大道。
筑牢“战斗堡垒”,强化党建领航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02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作出决策部署并强调,“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个别农村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仍然存在,致使部分农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不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让党建引领贯穿实现乡村善治的全过程。
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乡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确保农村党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是要优化班子结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选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群众基础良好的党员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中,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民意收集反馈机制,通过入户走访、村民座谈会、网络平台等渠道,线上线下广泛收集村民在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并精准提供服务,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实效性,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从而有效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
深耕“三治融合”,厚植文明乡风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乡村治理的核心要义,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构筑成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稳固三角,共同推动乡村走向善治。
自治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村民不仅是乡村治理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但在目前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要实现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到“主力军”的角色转变,就要加强宣传和教育,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同时要发展基层民主,拓宽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为村民自治搭建更广平台。
法治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农村人情交错、宗族意识较强、法治基础薄弱,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乡村治理难题至关重要。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工作要聚焦当前“三农”工作重点以及农村改革实际,制定符合农村发展要求、农民利益诉求的法律法规;执法是法律运行的关键环节,要加强乡村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公正执法,彰显法律权威;守法是法律实现的最基本的形式,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村民法律素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德治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例如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农村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必须认真研究和剖析农村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建设符合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农村道德标准,让乡村在道德的润泽下更加和谐有序。
传承“枫桥经验”,护航农村安宁
“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凝练出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其精髓就在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数十年来,这一宝贵经验不断传承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新时代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纠纷,进一步弘扬“枫桥经验”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是要强化专业社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农村公共问题意义重大,不仅要对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撑,而且要重视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业务培训、业务辅导等方式,全面提高其专业水平。
二是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构建和谐稳定乡村并非没有矛盾,而是强调要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有效疏解。因此,要构建常态化、网格化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防止碰头叠加、蔓延升级。
三是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开创“网上枫桥经验”新模式,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互联网+乡村治理”新平台,为村民反映矛盾纠纷、相关工作人员分析与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便利,打破矛盾纠纷化解的时空界限。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否有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根基是否稳固,只有始终锚定“乡村善治”的核心目标,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才能开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注入乡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