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要求。从学理上阐释清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实践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辩证把握五对重大关系
系统观念基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集中体现着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首先要能够从关系视角看待世界、对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这对关系从哲学上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由整体赋予意义,离开整体的部分就不再是部分,甚至不能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治国理政工作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若干局部性工作。而每一个局部性工作本身又有其整体性,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局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从全局上去认识局部的价值,自觉使局部服从大局,在大局中发挥好局部的功能。同时,也要关注各个局部,发挥好局部工作的积极性。
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轴上,不仅有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也有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关注前者,注重从历史看现实,而且要关注后者,注重从现在看未来,也就是要把握和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一个大事业,为此而奋斗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当下的需要和效果,而且要考虑其长远影响。因为二者并不总是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有的事情对近期和当下有利,但可能对未来十分不利。有的事情似乎在当前看不出什么效果,但从长远看则是极为重要而有益的。因此,要放开眼光,善于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问题,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
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系统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不仅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有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注重的是战略,是高度和大局,而微观重视的是战术,是局部和细节。对于一个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来说,首先必须有宏观视野,把握大局大势,避免眼光局限于战术层面而缺乏战略思考。“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在此基础上,也不能忽略具体工作中的细节,要注重细节上的功夫。人们常说“细节见功夫”“细节决定成败”,有一定道理。在宏观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要把细节做精致,才能达到完美境地。特别是关键性细节,有时能够影响大局的成败。如果说大局只有一个,那么细节则有无数。把所有细节都做好,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正是我们要提倡的。
把握好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对关系其实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这一关系,认为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掌握了它就是掌握了辩证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都有其共性,同时每一个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和个性。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这对关系中最深刻而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认识到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不能脱离特殊而言一般。毛泽东在肯定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看,一定要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离开树木空谈森林。
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一事物和过程往往有多种矛盾,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是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在每一个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前者是处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体现在实际工作和工作方法中就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处理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六种关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提出必须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这对关系通俗来说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也有顶层设计,但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小心探索,因而那时特别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随着新鲜经验的积累和我们对规律的深入掌握,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就更加强调顶层设计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已经不需要实践探索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战略的根本性,把握战略决定策略、策略服从服务于战略的基本要求。要优先做好战略工作,一是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二是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三是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同时,要高度重视策略问题,深刻认识在战略已定的情况下,策略就是关键。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守住根本,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我们所讲的“创新”是有价值立场和方向的,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和平进步的创新。创新也是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离开规律、无视规律的“创新”是不能成功的。同时,创新有助于守正,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并通过创新来守正,“正”才能真正守得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一方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后者主要是人们的获得感和公平感。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应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一个方面有所侧重,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如果只讲经济发展,只讲效率提高,完全忽视社会公平,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使发展受到损害;如果只讲公平,忽视效率和发展,社会就缺乏活力,最终只能是共同贫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就要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个社会既要安定有序,又要充满活力。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活力的秩序是僵死的,没有秩序的活力则是危险的。社会的活力主要指经济的活跃程度、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人们生活的自由度,而社会秩序则主要指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以及道德规范等。“秩序”这个词以往我们强调的不多,但对于社会稳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社会秩序就不会有社会稳定,而社会秩序又有赖于一定规则。我们社会的制度、法律和道德以及其他规则,都是赋予社会生活以一定秩序并着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其中,国家安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做到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又要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处理好独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既要坚持以我为主、内因为主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保持开放心态、国际视野。既要坚定民族自尊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又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要坚持高起点的独立自主和高质量的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不断壮大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的分工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