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乐
社区书记是“小巷总理”,管的事特别多,很不容易。在基层治理的经纬网络中,社区书记作为“红色头雁”,需善用“治理绣花针”,既能应对千头万绪的行政事务,又能缝合细若发丝的人情冷暖,既能当好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又能做好党群关系的“黏合剂”,以党建为轴,全力以赴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红色坐标系”。
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局,穿起治理资源“散珠”。社区治理普遍面临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困境。由于治理主体责任不清、职能部门推诿扯皮、基层治理的衔接机制不畅,导致诸多基层治理难题常年累积,甚至出现“无效治理”的窘境。要破解这种“九龙治水”局面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实施清单化管理明确职权,定期梳理一批待办事项,理清职责边界,压紧责任链条,做到依单履责、依单监管、依单问责;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重点工作情况,联合勘察民生工程进度,着力推动社区治理“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搭建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将辖区单位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数字化管理,实现错峰共享与精准调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突破参与浅表化瓶颈,织密居民共治“针脚”。居民参与“仪式化”“表演化”问题制约着社区治理效能,有的居民对社区事务停留于“被动知晓”层面,不愿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想要激活基层治理主体活力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分层议事体系,针对楼道改造、停车管理等不同层级事务,搭建楼栋议事角、网格议事亭、社区议事厅等多元参与场景,让围观的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议事协商模式;建强自治骨干队伍,发动辖区党员、社区民警、志愿者、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熟人”优势,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建言献策数量转化为积分,与社区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使用优先权挂钩,形成可持续参与生态。
打通服务百姓阻滞点,绣出民生服务“双面绣”。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是较为突出的矛盾,有居民反映政务服务响应超时、流程繁琐等问题,还有居民反映社区活动室、老年食堂等服务设施闲置。要实现精准服务需要双向发力,畅通居民联系渠道,通过问卷调查、网格巡查、居民议事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及时了解居民急难愁盼,形成居民需求清单;优化为民服务事项,将部门服务事项整合为“养老托幼”“环境治理”等主题服务包,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型,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精准对接”;建立服务效果追踪机制,将居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依托数字平台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测,设置满意度预警阈值,对低效服务及时优化调整,
精细化治理需要“小巷总理”以绣花般的细心捕捉民生痛点,用创新思维穿起治理资源“千条线”,在密织针脚中让政策善意转化为群众切实可感的温度。唯有如此,方能绣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