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瑞霞(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媒介技术迭代升级与教育理念革新交织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育人模式已难以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生态,亟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融媒体时代的育人范式。这一范式转型不仅是技术驱动的被动应对,更是教育本质回归的主动回应,其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媒介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
以教育生态变革为引领,深刻把握高校融媒育人的现实逻辑
教育场域中,系统性思维要求突破单一媒介工具化使用的局限,而媒体融合则为教育过程的结构性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融媒体构建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符号系统”,创造了立体化沉浸式场景,使知识习得从单向传递转向交互建构,价值引导从权威灌输转向情境浸润,成为改变认知方式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型,本质上是通过媒介系统重构教育活动的时空关系,实现知识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有机统一。
单向灌输与多维协同的辩证统一。融媒体技术推动教育形态从 “单向灌输” 转向 “多维互动”。5G 技术实现高清直播与实时交互,AI 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化育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核心要素。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正在被融媒体技术打破。这些技术不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是像催化剂一样重塑着整个教育生态。弹幕讨论、在线研讨等实时互动让课堂变成了思想碰撞的广场,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搭建知识体系。这种多维互动既保留了系统知识的严谨性,又通过观点交锋激发批判性思维,让知识传承和创新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同时生长。
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融媒育人的深层价值在于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AI 分析、学习行为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为个体认知发展提供精准支持,而人文关怀则通过价值引导、情感共鸣等机制防范技术异化。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教育者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育人本质,在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中,构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在价值层面守护教育的人文基因。唯有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坚守的辩证统一中推进融媒育人,才能培养出既掌握智能工具又具备批判精神,既能适应技术变革又保持人性温度的新时代人才,最终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以人才全面发展为核心,持续强化高校融媒育人的系统变革
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育人模式变革提供了新契机,但其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特性也对价值引领提出挑战。在数字技术深度重塑教育形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从机制创新、内容产出、价值引领和协同育人等多重维度,推动融媒育人理念革新、模式重构与生态重塑等系统变革,构建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相统一的育人新格局。
构建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高校可以重构组织架构,打破部门界限,成立校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枢纽平台,统筹全校宣传资源。通过“中央厨房”模式整合校报、官网、新媒体矩阵资源,建立“策划-生产-分发—评估”全链条机制,组成跨部门、跨职能工作小组,形成“选题共商、内容共创、渠道共享”的协同生产模式,从而实现传播效能提升。要打破参与式内容生产的传统窠臼,通过网络文化工作室、媒体工作坊等形式,构建UGC(用户生产内容)与PGC(专业生产内容)融合的内容生态,引导学生团队参与创作,形成“创作—传播—反馈”的闭环结构,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共创共享,使教育过程从“传授—接受”转向“共创—共生”,以生产模式变革提升内容生产效能。
打造价值浸润的媒体产品矩阵。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高校融媒体内容生产需兼顾价值引领与传播规律,打造兼具知识密度与传播势能的内容,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要注重知识可视化叙事,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新媒体产品,使专业教育突破课堂边界;注重文化IP化开发,挖掘校史资源创造育人符号,通过文化重塑实现价值观传递;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媒介化延伸,将专业课程内容转化为新媒体素材,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通过融媒体记录传播实践过程,如口述史纪录片等,在实践创作中深化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交互的媒体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价值传递。
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融媒体育人最终指向价值塑造,这需要突破传统育人边界,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实现“价值供给—实践深化—反馈强化”的育人闭环,使立德树人从校园内部延伸至社会场域,形成“协同育人生态圈”。融媒体建设要顺应媒体“去中心化”“分众化”的传播特点,在建设中应全面联通“大屏小屏”,推进校院融合、互联互通,全方位打造传播矩阵,充分调动学校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通过自建平台生态、主流媒体合作、社交媒体运营打造多样化的媒体矩阵。推进学科交叉,建立传播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体系。拓展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价值传播话语体系。探索与社会媒体机构战略合作机制。整合学校相关单位专业力量,以成立融媒体顾问团等形式,广泛吸纳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工作者和宣传队伍、权威专家学者,为融媒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校社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育人共同体。
深化技术赋能。高校融媒育人系统变革的本质是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传播形态迭代与价值引领创新的双重挑战,亟待构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度融合的融媒育人新范式。要依托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元宇宙、AI生成等新技术在育人场景的应用重塑教育场景的时空维度,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系统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场景化感知建立更具同理心的对话界面,如依托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思政课堂,通过虚拟重走长征路等场景实现历史叙事的具身化体验;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品德成长数字档案,记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过程性数据,形成动态化品德评价体系。通过上述形式,将传统“漫灌式”教育转化为“滴灌式”价值引导,教育干预从滞后应对转向前置预防,将枯燥单调的理论概念立体化可视化,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平面接收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中提升价值判断力,在海量信息中筑牢思想防线,在虚实融合中强化文化认同感,使技术应用内化为价值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