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青年是我国社会的重要活力源泉,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之梦,也是民族之梦,更是青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才能实现。
自立:在开辟中国道路中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潮流中,青年跨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界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成为青年发展的典型样态。在变乱交错的世界发展情势之下,不同国家青年的交流交融,对于推动青年走出去,实现青年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年应时刻涵养初心使命,坚决做到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关心“国之大者”和民族命运。在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青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中国全面走向富强贡献自身青春智慧;青年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牢牢托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伟力,不断开创中国道路的新辉煌;青年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自我革命和身体力行中为强国复兴干实事、真干事。
青年应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青年一定要积极投身祖国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民族、边疆和偏远贫困等地区,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力量;青年一定要亲身实践基层、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念人民群众之所念、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盼人民群众之所盼,做到以人为本、心系人民。
青年应全面强化内功,在内修外塑中不断夯实自我、锻造自身发展内生硬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关键时期,青年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踏踏实实地做好自我、做足功课,全面迎接数智时代发展的新挑战;青年要不断顺势而为,逆潮流而动,敢于走出去,敢闯敢干,以提升自我的决心努力干成事、多干事、干好事;青年要不断勇闯世界,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积极拥抱大自然,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努力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自信:在开拓中国道路中坚定中国崛起的信心
当前,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崛起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梦正在步步实现。回首历史,观照现实:中国道路具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它是100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的结果,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和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战略意义。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始终跟党走、永葆初心和使命,以党的伟大引领激发对中国道路的战略自信。
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动党的建设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无死角贯通,确保党的组织建设贯通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抓实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全体党员干部作风优良、信念坚定。
必须毫不动摇地重视青年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当代青年意识形态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青年在开掘中国道路中的思想建设,培根铸魂、育菁律心,将意识形态建设置于中国道路开拓始终,从而丰裕中国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
自强:在践行中国道路中凝聚中国青年的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为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代青年应抢抓强国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决心,努力践行重大使命和责任,敢闯敢干,为奋力夺取新时代战略新胜利贡献青春力量。
要持之以恒地敢于“追梦”,时刻以青春姿态去梦想未来。回首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国青年就是在敢于“追梦”中实现自我发展的。面对列强入侵、内忧外患的不利形势,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战士,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青年为追求民主、自由、独立、解放而焕发的精神伟力。历史映照现实,梦想观照当下。正是青年传承革命精神创造了中国梦的基因,正是青年崛起的伟大号召点燃了中国道路的青春火种。
要始终不渝地敢于“守梦”,时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春激情坚守梦想、捍卫梦想。在走向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我们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青年努力拼搏的发展路子。各级战线的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自身的奋发图强中,恪守强国梦想,积极获取真知,在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的亲身体验中,不断激扬文字,不断坚持创业,引领社会走向梦想高地,成为梦想的坚定捍卫者和塑造者。
要全力以赴地敢于“赢梦”,以立志欲坚不欲锐的复兴勇气实践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意涵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在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时刻保持初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以“赢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摈弃“躺平”“躺赢”的不良思维,为践行中国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常雨桐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网络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数字意识形态治理对策研究”(ZYTS25169);202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专项“人工智能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课题编号:2025SZ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