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继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教育,视之为“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立足于各地特点和革命需要的不同形式的初步探索,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于人民军队和工农政权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的新发展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发展成熟,党较好地解决了党员教育这一历史性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突出政治教育,把好总开关。党一成立就明确宣布要把工农士兵组织起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政治路线,并教育工人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党的四大进一步把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等政治教育提高到决定党和革命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正确思想和路线教育对于建党建军的重大意义,提出彻底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系统措施,强调通过教育改造“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并在各根据地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适时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完全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作为中心一环。为此,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在全党普遍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即整风运动,使全体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组织起来,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面向斗争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由于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和紧迫的任务要求,党员教育必须立足斗争实际,直奔现实问题。李大钊在北京秘密创办中共北方区委党校,针对当时革命问题进行培训,学员结业后立即奔赴斗争的最前线。此后各个时期出现的短期培训班多是如此。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以后,专门举办党员训练班,每期一两天或三五天,每期讲一两个问题,逐步提高党员政策水平。中央苏区建立后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等学制稍长,基本原则也是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力争为反“围剿”作出贡献。国共合作抗战后,为使大量发展的新党员迅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新政策,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新发展,党在各根据地、游击区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党校和训练班对党员进行系统培训。党校教育倡导“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并强调坚决反对“与了解中国社会情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互相脱节的恶劣现象”。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革命战争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整军运动,目标十分明确,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党全军的战斗力。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党在各个时期根据需要灵活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学校,有党校、军校、干部学校、训练班、综合性大学、各类专业学校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1929年至1931年间,党在国统区举办了很多秘密训练班。在上海的中央训练班由周恩来直接策划、领导,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工作流程和防范办法,并由特科负责保卫工作,最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工作。由于环境险恶,时刻面临危险,培训方法必须高效管用。周恩来、恽代英、李维汉、李立三等都担任过教员,他们要预先准备对最近工作有时效的、系统的参考材料和讨论大纲,上课要逐一讨论问题,在讨论中纠正对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或错误意见,形成正确结论。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培训,大都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互动式等,要求做到中国化、通俗化、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以灵活的形式真正融进党员头脑,并直接指导当前工作。
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工作能力。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和大数量培养党的新干部的任务。这时,全国党员只有三四万人,但是中央没有急于求成,反而特别强调放他们“到斗争中去,使他们从斗争中去学习”,而不是把领导才能每条都教好了才给他们以工作;对于他们在思想上工作上的错误,“不是轻易的给以打击,加上机会主义帽子,以及轻易的处罚他们,而是给以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说服教育”“从斗争中求锻炼”。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深入阐述了“革命的实践”对于教育改造党员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结合当前人民群众的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并说这样的大学是延安独创,称之为“无期大学”,全党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发展到120万人,而且质量得到了空前提升。
重视制度化建设,确保教育培训长效性。党很早就开始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的领导管理机制,1923年成立教育宣传委员会,及至后来各级党部、支部或党的组织、宣传部门等,都负有一定教育培训党员的职责,并设立教育科、教育干事等具体执行机构。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党员教育逐渐形成主辅结合的基本载体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作为基层组织的支部是“党的基本教育机关”,即进行日常教育的经常性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并详细规定了教育方针、教材编制、方式方法等;设立党校,则是为了开展系统性教育,从安源党校到在中央苏区建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到延安时期中央党校和各地方党校得到长足发展,党校日益成为规模化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其他各类专门学校是加强党员专业教育的有机补充。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开创的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内教育的伟大创举。党员教育还明确了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教育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形成了定期学习、及时汇报、巡回指导、检查考评等管理办法。这一切都保证了教育培训取得长久实效,从而为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王继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