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彭雪枫与《拂晓报》的情缘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情缘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02-19 16:20

  作者:林晓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

  1938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彭雪枫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奉命率队开辟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彭雪枫的倡议下,部队出发前夜,支队创办机关报《拂晓报》。

  彭雪枫博学多识,素有儒将之称。年轻时,彭雪枫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曾撰写长篇游记《塞上琐记》和《烟台纪行》发表在天津《国闻周报》。虽然为了革命需要投笔从戎,但炮火硝烟的间隙,他仍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有关军事和史料性的文章。青年时与报纸的结缘使彭雪枫对办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对人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拂晓报》的成长倾注了彭雪枫的大量心血。

  彭雪枫为《拂晓报》刊头题字、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只要有空就到报社了解情况,常常参加报纸的审稿、编排、校对。为了解决印刷问题,彭雪枫亲自往返80多里购置油印机。为了解决办报人才匮乏问题,他举办报纸人员训练班,亲自为学员讲授新闻课程。他保存着自创刊起的每一期《拂晓报》,并在合订本封面写上“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

  彭雪枫经常亲自撰写社论、评论等,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拂晓报》刊登彭雪枫文章百余篇。他特别重视报纸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强调在每篇文章每条消息里都要贯彻党的政策,成为实现党的政策的倡导者;要求报纸根据政治形势和战斗环境提出适当的口号,发起号召或运动;利用报纸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成为组织群众运动的有力武器。

  彭雪枫对《拂晓报》的报风、文风建设非常重视,及时指出报纸中存在的“学生腔”“枉自多情”“半文半白”等问题。他给报社同志订了一个“文字公约十条”,特别强调: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强调报纸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入情入理入人心。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一改偏文艺腔的文风,坚持面向中下层读者,一律采用白话文写作,力求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后期还将由知识分子写作转变为工农通讯员写作为主。每期文章都短小生动,每条消息只有百十来字,反映战士和百姓的真实生活,有小学文化的战士、百姓都可读懂。

  在彭雪枫的关怀和领导下,《拂晓报》充分发挥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推动根据地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新四军的军中小报成长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喜爱的报纸,蜚声中外、影响广泛。只要提到《拂晓报》,总是与彭雪枫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信之源》:寻古问今 简而意足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