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见·“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读懂总书记这一战略部署
首页> 党建频道> 学习园地> 解读 > 正文

一见·“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读懂总书记这一战略部署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01-08 15:37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纯洁干部队伍,维护了党的形象,巩固了红色江山,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

  历史主动凭何而来?重要讲话中3个关键词振聋发聩:坚韧执着、战略定力、高压态势。

  “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

  过去一年,老百姓对反腐工作的关注和期许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评选的2024年十大反腐热词中,“自我革命”排在首位。

  腐败伤害的是民心,而民心恰是执政之本。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丹徒区世业镇考察。告别时,有着53年党龄的崔荣海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你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朴实的话语,道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坚决反腐的认可和拥护。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202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文件,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四种形态”作出全面规定,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2024年,党中央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全党在自我革命这一重大问题上,认识更加清醒、行动更加坚定;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党同志遵规守纪意识明显增强;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进一步提高了党领导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

  “要有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任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党员数量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既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2024年1到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58人,厅局级干部3263人,县处级干部2.6万人,乡科级干部8.9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在释放出反腐一严到底强烈信号的同时,也反映出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泰山挑山工”的故事:“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反腐败斗争同样如此。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再次发出强烈信号,必须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这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重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到“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2024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在这次中央纪委全会上,又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站在新的起点,全党必将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策划:杜尚泽

  撰文:高慕

  编辑:韩文鋆

  校检:吴玥

  责任编辑:韩文鋆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