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0年前的今天,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份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近11万“筑路大军”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在“世界屋脊”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于实现了这一历史性壮举。
在这两条“天路”开建之前,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只能依靠驿道、溜索、皮筏子等原始交通方式,跋涉于崇山峻岭、大河冰川之间,以人背畜驮的方式运输物资。“两路”的完工,彻底改变了雪域高原的封闭旧貌,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年那些筑路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与毅力,加上之后数十年里,几代人养路、护路,始终不改初心的坚守,共同彰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尚与行为范式,淬炼出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
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两路”精神不仅是一段伟大征程留下的历史回响,也是强劲有力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新考验,广大青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路”精神的具体内涵,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磅礴力量,以此激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不竭动力。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路”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回望当年,是无数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撑起了川藏、青藏公路这两条“生命线”。在青藏公路修进昆仑山时,慕生忠将军对身边的同志说:“假如我死在青藏线上,就把我埋在这里”;雀儿山工地上,年仅25岁的张福林在爆破中不幸被巨石砸中,牺牲前还叮嘱战友为他再交一次党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写不尽、道不完。在“两路”建设中,3000多名烈士英勇捐躯,但是,他们从未惧怕过艰辛或是死亡,也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与付出,雪域高原才能“换了人间”。只有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才能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两路”精神是一种不懈奋斗、勇于担当的无私品格。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条件之险恶、作业环境之艰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客观困难没能挡住“两路”的建设者。在没有一张完整地图,也没有任何地质水文资料的情况下,“筑路大军”硬是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非凡气魄,一路通山脉、跨波涛、越冻土、穿森林。这种讲奋斗、讲付出、讲实干的品格代代相传,鼓舞了无数后来的“两路”人。“海拔5000米,气温-30℃,开水沸点70℃,我们的士气100℃。”时至今日,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者和养路工的感言,仍绽放着耀眼的人性光芒。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也应本着这样的拼搏意志与奉献精神,为时代赋予的使命履职尽责、挺膺担当。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两路”精神体现了坚持军民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两路”修筑过程中,中央要求进藏部队“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要避免物价上涨引起波动,不能向群众大量采购粮食,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为此,进藏的十八军不惜用高价购买闲置荒地进行耕种,没有肥料,全军就在拉萨大街小巷清扫和搜集畜粪垃圾。川、青、藏省区群众受到感召,也积极参与到筑路事业当中,来自四川甘孜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支援物资,1.7万名藏族同胞为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挥洒了青春与热血。“两路”的修通和后续改善,如同长长的哈达,将各族同胞的心系得更紧。
七秩春秋织锦绣,雪域高原绽芳华。今日之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33万公里。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两路”沿线群众正以各种各样的奋斗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还当从“两路”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扛起属于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当先锋、挑大梁,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中国青年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