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涛(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殷切希望,为新时代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河南实际,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河南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质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坚持守正创新,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理论武装效果,深化整体性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长期政治任务,优化内容供给,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学到家。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组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持续优化学习内容,进一步突出党的创新理论首课、主课、必修课地位,健全总论、分论、河南篇、行业篇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学习教育。突出精准施训,对标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推动学习教育内容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加强案例剖析、现场体验、行动学习等方法运用,提升学习教育实效。
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以完备的体系论证自身理论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持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途径。要加强对新时代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方略的整体性研究阐释,深入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共同的理论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整体性、贯通式研究,进一步推动体系化建构。坚持用学术讲政治,运用中国特色概念、范式、理论与方法,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理阐释、学术支撑。
提升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做好理论宣传普及,应紧跟时代步伐,转换话语体系,创新形式方法,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重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语言,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使党的理论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全面挺进移动网络新场域,强化数字赋能,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表达、艺术化形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邀请更多知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等参与进来,增强理论宣讲的亲和力、说服力。
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持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研究把握,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努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贡献。
坚守魂脉根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基础前提。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不动摇,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原理性成果的研究,加强对新时代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现问题的经验研究。必须坚持植根我国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
解答时代课题。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论的发展飞跃归根到底体现在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引领实践实现新发展。要树立运用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清醒认识“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提出了更多更难更复杂的新考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深入研究、妥善解决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形成接地气、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科学引领,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提炼总结中国特色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坚持什么样的立场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根本问题。自主知识体系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主体性”“原创性”,凸显了科学引领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才逐步发展起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体系建构,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
立足实际推进知识创新。知识体系是以系统化的学科、学术、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群。创新是知识生产的必由之路。要扎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紧贴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立足实际推进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立足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把党的创新理论这一核心优势资源转化为知识话语、学术理论、研究范式,运用中国思维,坚持中国立场,创造中国概念,构建中国理论,解释当代现象,指导中国实践,更为鲜明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中国之治。
一体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各类支撑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冷门学科建设,共同构成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知识生产能力。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新概念、新表述,以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工作格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研规划和有组织的科研,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管理科学、激励创新的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工程实施的领导,围绕工程的重大任务加强系统谋划,优化顶层设计,更好发挥研究机构主体功能。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统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有效整合全省学术资源,凝聚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加大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文化名家”等的倾斜力度,努力推出更多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激励全省社科工作者参与到工程中来,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氛围。
健全工程平台载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建设,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建设,辐射带动全省各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整体发展。整合专家学者、学术团体、期刊报纸、新媒体平台、出版机构力量,探索搭建新型创新平台,凝聚研究合力,推出更多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带动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突破行政组织架构,探索建立联通互动、点面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强化各级各类责任主体之间协同联动,为推动工程有序实施、有力运转提供组织保障。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正向激励,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更好调动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