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瑞(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优质文化生活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以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载体的文化生活日益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进行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扩大服务半径,在校内外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实践,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容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作出了有益探索。
坚守传统文化根脉,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引领师范生以教育家精神澡身浴德,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成都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重点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师范教育思想》《人文经典导读》《四书导读》《中国文化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发掘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体现专业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多渠道组织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等面向非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化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成都师范学院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馆(筹)、崇宁文庙、陈家桅杆等文博机构合作,推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系统平台建设,发挥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努力参与并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博场馆、文化遗产点位建设以传承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展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学课程、“薪火·行知”主题教学活动,进一步创新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提供条件保障。
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立足城市社区,结合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优势,成立以师范生为主的孔子学堂志愿服务队,组织公益性质的经典诵读活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四年在成都市金沙街道同怡社区组织策划《论语》《大学》《世说新语》《千字文》等经典公益诵读活动,主动面向社区、面向地方、面向文化传承、面向基础教育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主动延伸社会服务链条,主动优化社区教育结构,助力全面提升优质基础教育社会服务覆盖面。2021—2023年在金沙同怡社区教读《论语》《世说新语》等90余场、180余小时,被中国网、搜狐网、新浪网、孔子网报道。通过经典共学与导读教学实践,探索出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居民社区、中小学、家庭多位一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了“用经典指导生活,在生活落实经典”的社区家庭学风,促进人文化成。
二是深入乡村振兴,指导师范生学生团队,组织开展“葵园社教”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将优质教育资源直送基层机制。选拔并培训学生赴达州市渠县青少年宫、宜宾市翠屏区合江门街道办事处、温江区天府街道办事处、邛崃市大同镇、金堂县山江村、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龙安村、北川羌族自治县尔玛社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新联小学、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一完全小学开展“葵园习墨”“葵园习诵”“葵园习书”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登记志愿服务时长500余小时。推荐、协助蒲江县仙阁村、龙泉驿区桃源村、邛崃市孔家山村申办孔子学堂并获得批复,开展孔子学堂间的合作沟通,赠送《孔子的故事》等300余册,用丰富的素材、鲜活的事例、感人的故事来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家风家训等优良传统文化,创建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是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发展资源转化、向共有精神家园资源转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成都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点位,成都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以横向委托课题为依托、以服务地方为牵引、以产教融合为动力,组织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北周文王碑文史资料研究》《北周文王碑口述史资料研究》《崇宁文庙文史资料研究》等项目,课题结项被中国网报道,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宣部党建网全文转载,研究团队撰写的《关于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关情况的专报》《乡村闲置资源蝶变国际艺术园区——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调研报告,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内刊《问题与建议》《工作与研究》刊发,并获成都市、温江区主要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优化了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成都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NWH-2024-Z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