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8·15”,触摸一座城市的抗战印记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8·15”,触摸一座城市的抗战印记

来源:新华网2024-08-16 14:36

  又到“8·15”。

  火辣辣的烈日投射到中华门城墙上,热浪炙烤着大地,此时的南京城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炉。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9周年纪念日,走进这座满目抗战印记的城市,心中热血滚烫。

  87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抵御外敌的悲壮战事,赋予了这座六朝古都不屈不挠的性格。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赛虹桥、下关……每一处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

  1937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兵分三路,围攻南京。此后10多天里,保卫南京的中国守军奋起抵御,决死拼杀,血染山冈、城墙、街道、江边……一个个效命沙场的英雄轰然倒下,一段段热血忠勇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原副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成山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记载那段历史的一本本史料。在那场悲壮且又充满血性的战事中,无数抗日英烈血染沙场,寸土必争,用血肉之躯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紫金山,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和彻夜炮击,中国守军虽伤亡过半,仍死战不退。战况最激烈时,一位连长身绑几枚手榴弹坚守阵地,日军冲上来时,他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光华门,日军用野山炮轰塌城墙。面对冲上城墙的日军,中国守军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敌人几次冲上来,又几次被压下去。

  ……

  “这场战事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便当时作为首都的南京失陷,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意志永远不会改变,行动永远不会停止。中国不会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王山峰告诉记者,南京陷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一直活跃于南京周边,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云台山下,65名新四军官兵的英魂静静长眠于抗日烈士陵园中。

  1939年2月25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一营的官兵进驻云台山后石塘村,遭到日伪军包围,包括营长邱立生和教导员王荣春在内的数十名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后,当地百姓将烈士遗骸就地掩埋在云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修建烈士墓,将65具遗骸集中安葬,并建立烈士纪念塔,将抗日烈士名字镌刻于上。

  “每一个烈士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英勇抗敌的感人故事。” 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讲解员程侦满说,“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38年,新四军组建先遣支队挺进横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2日,日伪军趁新四军主力挥师北上、进军苏中之际,对抗日根据地形成包围,部分新四军战士在突围时遇难。2009年,南京市江宁区政府设横山烈士纪念碑,用以缅怀革命先烈。

  如今,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横山烈士纪念碑等都已成为南京市红色教育的名片,每到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前来参观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行走在南京街头巷尾,不经意间便可触摸一处处抗战印记。这座城市从未忘记长眠于此的抗战英雄们。

  紫金山北麓,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肃立于一片苍翠的树木中。烈日当空,游客络绎不绝,他们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等国飞行员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血色记忆。张爱萍将军题书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背后,矗立着30座呈弧形排列的英烈碑,镌刻着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的英名。每一个烈士名字的背后,都是一首气贯长虹的抗日壮歌。

  巍巍紫金山,见证了这座城市奋力抗战的烽火硝烟;滔滔长江水,诉说着这座城市不畏强敌的英雄故事。

  中华门城墙上的累累弹痕,历经87年风雨侵蚀,依然历历在目。城门下巨大的拱券门洞里,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健身。做讲解工作的杭春喜跟老人们点头示意后说:“当年中国军人浴血抗战,保卫家国,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人们能够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吗!”

  曾经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南京城,如今梧桐成荫,车水马龙,一派祥和的氛围。

  在“8·15”这个特别的日子,走在这座沐浴着和平阳光的城市,可以欣慰地告诉抗战先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新华社记者 丁增义、郭中正)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