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大钊诗歌中的民族情怀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李大钊诗歌中的民族情怀

来源:学习时报2024-08-09 11:39

  作者:王善英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的明志之言。他为民族之辱而痛、为民族之困而愁、为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为民族而牺牲。李大钊深切的民族情怀不仅体现在其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著述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

  为民族之危殆而落寞悲愁

  李大钊早期的诗歌充满了对落后、战乱、苦难之民族的悲愁之情。1907年,年轻的李大钊便心怀报国之志,为探寻民族救亡良策而踏上求学之路。正如他在《狱中自述》中所言:“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08年,李大钊作《登楼杂感》:“荆天棘地寄蜉蝣,青鬓无端欲白头。拊髀未提三尺剑,逃形思放五湖舟。久居燕市伤屠狗,数觅郑商学贩牛。一事无成嗟半老,沈沈梦里度春秋。”此诗广用典故,所涉皆与民族、国家有关,其中人物皆为爱国志士,具有民族情怀。一方面,李大钊借刘备“拊髀未提三尺剑”之典故比喻自己欲建功立业而又不能的悲伤之情,借荆轲、高渐离刺秦之典故寄托对英雄功未成而身先死的遗憾,借郑国牛商弦高之典故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另一方面借“蜉蝣”喻人生苦短、时光易老,“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一种对岁月蹉跎而无所建树的愁闷之情扑面而来。“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邱。”渲染了一种家国遭难而英雄落寞无为的孤独忧伤之情。“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依楼。”更是将这种孤独忧伤之情推向高潮,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爱国青年孤独地伫立在风中,仰天而望,以至潸然泪下。

  为民族而战斗的壮志豪情

  随着思考的深入和思想的发展,李大钊对于民族危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依然有愁闷之情,但这种愁闷之情逐渐被内心冉冉升腾的豪迈之情所取代。1909年冬,李大钊在《岁晚寄友》(二首)中写道:“九世仇堪报,十年愿未违”“廿年余壮志,千里寄新诗”。面对因帝国主义入侵、军阀割据而四分五裂的祖国山河,李大钊内心升腾起为国复仇的坚毅之志。这是一位有志爱国青年内心的独白,体现了李大钊从最初的苦闷忧愁到逐渐坚定意志的转变。在《哭蒋卫平》(二首)中,李大钊一方面为满目疮痍的民族而痛哭,“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另一方面又为失去好友而悲哭,“半世英灵沉漠北,经年骸骨冷江头”。诗中李大钊感慨未能如战友一般亲身为国家民族而战斗的遗憾,“我入平山迟一步,君征绝塞未曾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意欲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冲天豪气,“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在照耀,李大钊心中的革命道路越来越清晰,这一变化也反映在其诗歌中。在《赠筱舫、寿山》(二首)中,李大钊写道:“策马玉门关,不为儿女颜。悲歌辞易水,壮志出天山。”诗中流露出一种策马奔腾的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1916年,李大钊由横滨搭法轮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绝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中宵出江户,明月临幽黑。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此诗慷慨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投身革命的期待向往和不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他寄望自己和时代青年心怀凌云报国之志,如大鹏展翅般不惧风雨、勇往直前。在《送幼蘅》中,李大钊写道:“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明确表达了其抛却忧愁、投身革命的决心,并期待革命胜利之时,痛饮三杯、再造神州,一股英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为民族而牺牲的大爱真情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李大钊的诗歌形式逐渐由古体诗向新诗转变,但其深切的民族情怀始终不变,其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动容。在《黄种歌》中,李大钊用直白的语言阐明了自己的革命态度:“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洪水纵滔天,只手狂澜。方不负石笔铁砚,后哲先贤。”此诗中的生命价值观与其在《牺牲》中所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以及在《死》中所言“死不是那样可怕的啊!”所秉持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在《欢迎独秀出狱》中李大钊满怀革命的希望和热情,“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惜,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虽然革命遭受挫折,革命者受迫害,但李大钊已经深刻意识到革命的种子在孕育和萌发,革命的力量在积蓄和壮大。他坚信革命的火焰必将熊熊燃起,革命必将胜利,人民终将自由,民族终将独立。在《双十字上的新生活》中,李大钊写道:“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爱世界的人类”,“我们当真爱他,应该把我们自己牺牲给他”。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因革命被敌人杀害,他为自己挚爱的家、国和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生命最华美的乐章。

  李大钊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且集中在1908年至1919年,但这些诗歌却真切地反映了他从彷徨无奈到坚定乐观的革命心路历程,彰显了其矢志不渝、坚强执着的革命意志及其忧国忧民、以身报国的民族情怀,其诗歌虽语言朴实,却风格多样、感情真挚、激荡人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王善英)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