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区情研究部主任、副教授)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青年的文明程度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以“大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要在“大”处做好八个方面的文章。
要立足百年变局的“大背景”。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当今中国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思政课建设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培养胸怀“国之大者”,能够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具有立德、立功、立言崇高追求的时代新人。
要讲好百年伟业的“大成就”。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学习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建设“大思政课”,要围绕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伟大成就,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主线,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讲清党的百年历史贡献、讲活党的伟大历史人物。让青年从党的百年艰辛而非凡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剧变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真理品质,感悟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精神脊梁,感怀英雄烈士为国为民的崇高气节,感知党的伟大事业的巨大成就,使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要结合创新发展的“大实践”。思政课老师思维要新,只有贴近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实践,思政课才更有常青底色。要讲清讲透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为什么我们能行稳致远并保持“一枝独秀”;面对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渐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我们为何能实现持续发展与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面对西方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围堵绞杀,我们为何还能够逆势而上取得经济快速复苏,突破航天科技、量子计算、重型燃气轮机、电池技术等一个又一个科技“卡脖子”问题。用党领导人民的创新实践,用可知可感的生动现实,向青年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谜底。
要把握世界发展的“大逻辑”。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为理论武器深刻剖析世界发展的浩荡趋势,也要以“两个绝不会”为解释框架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垂而不亡的历史规律。要讲清楚消除阶级差别、资源公平分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要从“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的朋友圈越做越大,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写入联合国多层次的会议决议;从高水平对外开放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到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讲清我们所坚持和倡导的发展理念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发展更加具有世界意义,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也将更加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形成多级联动的“大格局”。思想问题是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思政课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教师一员、课堂一节、学校一环、地方一域的工作,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议程,各类学校的主体责任,需要全领域互动、全层级联动,凝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一方面,要在机制上实现宽领域横向整合贯通,在内容上实现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互动,形成多效互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态势,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社科研究基地、教材研究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融合式发展,推出一批高校与中小学共建示范课程、名师团队、示范中心,开展一系列常态化“联学联讲联研”思政教育活动,展示一系列校园文创精品。通过上述举措,构建起课程贯通、教材联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的工作格局。
要搭建数字赋能的“大平台”。思政课建设必须乘教育数字化东风,以此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取得新效果。要着力打造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实践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提升优质资源的可获得性,缩小思政教育效果的层级差别、地域差别。要着力打造虚拟教学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不在场”时空限制,把红色遗存、英雄事迹、纪念场馆、发展成果等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延展到数字空间,打造更多跨空间沉浸式的体验课程和教学形式。要着力打造数字教研平台,逐步实现数字教研系统跨地域、跨学校全覆盖,实现成熟教学模式共用、先进教学经验共享、教学瓶颈疑难共析、优秀示范课程共建、重大前沿课题共研,加速完善落后地区的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
要打造场景多样的“大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破解传统思政课形式单一、时效不足、效果不好的重要手段。要加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投入力度,尤其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加大转移支付,提升中西部落后地区学校的社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把中小学农耕文化体验课程与农村闲置土地综合利用相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中小学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中小学课外研学教学大纲,打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域的课外研学课程体系,确保青年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走入现场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理解,更深层次拓展青年学生的视野格局,及早谋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事业追求,切实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大师资”。教师始终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角色。建立人生阅历不同、专业背景多样、实践场域多元的思政课“大师资”库,有利于把先进生产理念、前沿战略思维、科技创新前沿适时带入思政课堂,让课堂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发展实际。要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邀请党政领导、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劳动楷模等现身说法,提供跨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场景再现,帮助青年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创新实践场域,真正把小我成长轨迹融入社会大我发展脉络,打造有现实温度、有实践厚度、有思想深度的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