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余佳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重要命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回答好重要命题的关键问题。
依据“四史”教育内容的特点以及思政课教学实际,采用叙事教学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以叙事教学法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着力点包括叙事主体的教学能力提升、叙事内容的文本构建、叙事话语的创新表达等方面。
增强叙事主体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在叙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叙事教学的引领者、策划者,更是执行者,其综合素质对于思政课叙事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四史”教育的叙事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叙事技巧。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拓宽历史视野,以全面增强综合素养,确保叙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史”教育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素材,也会产生纷繁复杂、立场各异的历史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掌握“四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演进脉络,深入了解相关的重要历史素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及其思想引领。在此基础上牢固坚定“四个自信”,进而以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逻辑,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开展“四史”叙事教学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叙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好“四史”故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讲生动、讲明白、讲清楚。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故事素材,选择合适的叙事形式,并营造出沉浸式的叙事环境。通过讲述鲜活的历史故事和当代故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规律,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在新发展阶段,作为青年一代接续奋斗的重要性,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建构叙事文本,坚持教学目标指向和生成逻辑原则
叙事文本是叙事教学的客体和素材,是实施“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完成叙事教学起到基本的内容支撑作用。作为课堂教学基础的叙事文本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向进行构建,以生成逻辑为原则进行编制。
其一,以教学目标为指向选取叙事素材。深刻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四史”素材和叙事内容。在“四史”的叙事教学中,若脱离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选取的素材不能紧扣教学目标,只是“为讲而讲”,将使得教学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教学的高阶性目标层面,将不可避免地偏离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实施叙事教学时,首先需要在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度的专业鉴别力,对各种来源的“四史”素材进行专业而审慎的甄别筛选。选择的故事应当与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学理、道理、真理紧密相关,同时具备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以此作为叙事教学的核心素材。
其二,以生成逻辑为原则编制叙事文本。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史实选取与道理讲授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讲故事与讲道理的关系、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关系。对选取的“四史”素材不能仅仅采取“拿来主义”,要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厘清其中的逻辑,明确要讲述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叙事教学的教案,即叙事文本。叙事文本的建构要注意以下方面,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政课叙事教学所处的社会时事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叙事文本的编制要依据当时当地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要结合最生动最鲜活的故事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也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受众对叙事文本进行重构。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问题链的教学方式,以社会热点焦点、学生的困惑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设置场景、提供材料、史实分析开展叙事化讲述,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学生在史实故事的叙事化讲述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要体现教学设计,一堂叙事化教学的“四史”好课离不开巧妙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用“四史”故事进行导入;也可以用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或者以其为主线,讲述挖掘背后的理论演进历程、本质规律等。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在讲好故事的过程中讲清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创新叙事话语,注重话语表达的接受度和效能提升
话语是思想的寄托和载体,教学话语是实现思政课教育功能和目标的基本媒介。“四史”教育的叙事教学需要注重话语表达创新,旨在实现受众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接受,提升话语效能。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学生只有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达到对道理的理解和认同,也即只有入耳才能入脑入心,并进而实现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政治引导的递进转化。
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升话语表达力。一是要依据授课内容提升话语创新表达力。“四史”故事的叙事方式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需要,在各种话语类型之间进行转换互动,以此更鲜活地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把其中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学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场景,例如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依据时间脉络、以开阔的视野和详实的数据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面貌,展现四十多年间时代的巨大发展与辉煌成就;也可以以微观叙事的方式,通过讲述教师个人的经历或者某个人物的经历,呈现个体在这个过程中的生活变化、感受体会,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大时代大变迁,引发学生的代入感。
二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提高话语创新表达力。要善于在叙事中采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手法,呈现丰富多元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课叙事教学的话语体系更加立体而生动,从而引起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心理变化,达到较好的接受度。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和提升的方面。叙事过程中可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且情感丰富的叙事语言,融入青年人比较熟悉和常用的网络流行语来呈现故事内容,都是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提升话语的亲和力,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达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BKS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