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央苏区时期党的青年工作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青年工作

来源:学习时报2024-05-10 10:18

  重视青年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青年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代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强组织建设,有效组织青年。建立和健全中央苏区团的领导机关,是开展苏区青年运动的必然要求。中央苏区创建之初,党中央、团中央在上海处于地下状态,为满足革命需要,1931年4月,少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正式成立。1933年1月,团中央由上海迁入瑞金,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并,改称少共中央局,为全国共青团最高领导机关。根据“凡是有党的支部的地方必须建立团的支部”的要求,相继组建了地方各级团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架构,为团在苏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由于严峻的革命形势,无法直接公开开展团的工作,苏区共青团专门在各群众团体中设立了青年工作部门,负责本系统的青年工作。曾任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团支部书记的刘志坚回忆:“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半公开的外围组织——青年反帝大同盟,把全镇青年团结在团的周围……”这些群众组织极大地延伸了团的组织触角。据史料记载,仅江西苏区的15个县,1932年2至4月内就新发展共青团员10675人,共青团支部发展到772个。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共青团员更是达到10万人以上,成为党和红军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

  维护切身利益,关心关爱青年。维护青年利益是充分发动青年力量的重要保障,“实现苏维埃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切青年利益”成为苏区团的总任务之一。党和苏维埃政府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定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权。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的劳动青年在土地革命中分得了土地、房屋、耕牛等生产生活资料;颁布劳动法,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生活中有盼头,实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特别是禁止童养媳、反对虐待妇女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苏区劳动妇女的解放。

  这些真切实在的获得感,使得广大青年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江西兴国“马前托孤”的红军女战士李美群,17岁参加当地农民起义,翻身解放的她毅然加入共青团,投身革命斗争。扩红工作中,她冲在一线,送夫参军、劝弟参战,掀起全县的扩红热潮;为了支持革命战争,她忍痛割爱,把出生一个多月的女儿托付给婆婆,第一时间归队投入战斗。中央红军长征后,她带领红军游击队坚持游击斗争,在宁都山区的一次战斗中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受尽酷刑而牺牲,年仅25岁。

  注重系统教育,提升青年素质。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积极协助苏区教育部门发展教育事业,为党和苏维埃政府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首先,创办了“苏区团的最高报纸”《青年实话》,开展政策理论宣传。通过图文并茂、简短有力、通俗易懂的表达,聚焦苏区青少年希望了解和掌握的革命道理、工作经验、科技生活常识等内容,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迅速成为引导教育青年的有力阵地,发行量最多时高达2.8万余份,仅次于《红色中华》报。

  其次,创办列宁团校,大力培养骨干力量。课程设置不仅有中共党史、共青团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革命理论知识,还有政治常识、地理常识、游击战术等实用内容。为提升教学质量,还经常邀请苏区领导同志讲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都曾到团校授课或作报告。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人才和骨干,比如胡耀邦、萧华等,成为苏区有名的“红小鬼”。

  除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苏区共青团还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和教育青年。在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工厂以及连以上单位成立俱乐部和列宁室,专门作为青年的固定活动场所,通过组织学唱革命歌曲、表演革命剧目、举行体育竞赛等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他们吸引到党团组织周围。

  围绕中心任务,发挥青年作用。苏区共青团的中心任务,就是积极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加红军,巩固和保卫苏区,将团的活动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在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中,广大青年的身影无处不在。政权管理上,“青年轻骑队”善作善为,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政权保卫上,少先队、儿童团密切配合,主动参加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工作,是“英勇善战的红军后备军”;后勤保障上,广泛开展“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团员带头每星期抽出一天,组织服务队为红军家属挑水、砍柴、做饭、耕田等,保证红军家庭的生活和生产,使广大红军家属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做红军家属的光荣,纷纷表示要经常写信给前方的亲人,鼓励他们安心杀敌,不要挂念家里。不仅如此,共青团组织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口号,开展节省运动、加紧生产,“使红军吃饱饭”,为红军缝制军衣军鞋、洗补衣服,帮助红军运输和收购粮食等,全力以赴保障红军作战和生活物资的供给,解除红军后顾之忧。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广大青年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楷模。少共国际师就是其中的缩影,全师近万人,70%是党、团员,平均年龄十七八岁,师政治委员萧华才17岁。长征途中,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他们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损失惨重,7000余人的部队骤减至2700余人,真正是“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郭文慧、马晓敏)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