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物|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证书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文物|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证书

来源:学习时报2024-03-01 09:34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证书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收藏有陈赓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以下简称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证书,证书长20.5厘米,宽15.1厘米,历经70多年颜色依旧鲜艳。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是一所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军校,它建校于“英雄城”南昌,办校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虽然办校史只有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却贯穿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所见证伟大时代转折的人民军校。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解放战争迅猛发展,争取团结大量知识分子的任务,日渐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为此中共中央多次在会议中强调:“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大量地吸收工人及知识分子……加以必要的训练之后,派往各种岗位去工作”,“各大军区开办军政学校,或加强和扩大已有的军政学校,培养军区、军分区及地方部队所需要的军事及政治工作干部”。

  渡江战役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下简称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在向毛泽东汇报渡江战役准备情况报告时建议:大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应成为我们必须抓紧的一件大事。1949年4月21日,随着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南下作战,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22日解放南昌,27日攻克上海……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新解放区在不断扩大,新旧政权接管的军、政干部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南京解放后,党中央将向大西南进军的任务赋予二野,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鉴于即将接管西南大片地区,急需大量干部的情况,1949年5月4日,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在南京成立。为统一所辖兵团的教育训练机构,1949年5月26日第二野战军前委向中央军委、总前委致电请示。军委总前委:

  我们为了结合实际战争中的经验与需要,逐渐统一全野战军的训练机构,逐渐加强带正规性的训练组织,避免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特:

  (甲)将原二野的军政大学加以扩大,将原野直之特科学校、供给学校、卫生学校、电信学校等,都合并于军政大学之内,成为几个总队;另以各兵团所属的随营学校合并于兵团,改为军政大学分校,一切招生及训练方针等,均由军大统一规定。除此以外各兵团、各军均不准另设名目不同的学校,不准乱行招生。

  (乙)军政大学仍以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现先请徐立行(特纵参谋长)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长,请刘华清(十一军政治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开始组织正式的校部,负责南京招生及策定教育计划诸工作,在情况稍有可能时,则拟调几个军级或兵团一级的干部分任副校长及副政委。

  (丙)各兵团之分校一律由兵团首长兼任校长,并依兵团番号命名第三、第四、第五等分校。

  (丁)军政大学及其分校目前都以招收及训练新知识分子为主,尔后逐渐普遍以深造原部队有战斗锻炼之老干部为主。

  军委及总前委有无新的指示,立即电复。

  二野前委

  辰寝

  根据二野前委请示内容,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1949年5月创建于浙江金华,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兼任校长;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6月创建于江西南昌,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校长、政委;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1949年5月创建于江西上饶,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兼任校长,五兵团政委苏振华兼任政委。

  深知培育得力干部重要性的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也在他的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及:“在目前发展的形势下,干部能力提高,是刻不容缓的”,“接管西南5省,因缺干部,确感困难”,“缺乏干部掌握政权”。兵团党委遵照第二野战军党委指示,决定于6月13日成立“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分校在南昌首次招收学员930人。7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在江西南昌莲塘镇伍龙岗(原南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分校又在革命老区吉安招生350人。9月6日,学校行军到达赣州,在赣州学习45天,学校发展了第一批共青团员,并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赣州整训期间,学校再次招生370人。

  广州解放后,兵团司令员陈赓鉴于广州地区文化较为发达,拟在此招收一批学生。特派校政治部主任刘增钰持亲笔信到广州专程向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报告,请叶剑英同意在广州招收一批青年学生。叶剑英当即表示同意招收1500名,并嘱咐刘增钰:“你们一定要把这批广州学生平平安安的带到云南去,把他们培养成才。”得到叶剑英同意后,陈赓司令员指示:要尽量多招些文化高的知识青年。1949年11月8日广州《南方日报》刊登学校招生广告,经20日21日两天考试、口试,在广州市招生1070人。这些青年学员都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部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大学教师。许多学员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还有来自港澳的爱国青年和大学生,广州招生后全校师生达到3200余人。

  1950年2月24日,云南全省解放后,匪患猖獗突出,土匪在刚刚建立起的解放区打、砸、抢、烧,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秩序,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部队面临着清除匪患、惩治恶霸、土地改革、构建新型边疆基层政权、民族团结、教育改造起义部队、整顿社会秩序等诸多大量工作需要大量的干部,因此兵团党委决定,本期学员不再进行专科教育,提前毕业,迅速投入到巩固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工作中去,在接管政权工作中执行战斗队和工作队的双重任务。5月,经兵团党委批准,毕业的2932名学员中有258名被分配到第13军,255名分配到第14军,257名分配到第15军,200名分配到暂编第12军,193名分配到暂编第13军(国民党起义部队),688名分配到兵团机关及直属部队,25名分配到省委机关,1056名留校,参加团结教育改造起义官兵的工作。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是一座革命大熔炉,在这里,地方知识青年经过紧张而有节奏的政治学习和长途行军的军事锻炼,转变成具有坚定信仰的革命军人,保证了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在完成军事上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后,他们积极投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提出的西南地区党政军群面临的“三大任务”中,从解放事业的战斗队转变为团结民族建设家园的工作队。他们把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先进文化带到边疆,投身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工作中,对推进云南的民族团结、建立边疆民族自治区或联合政权、宣传爱国主义、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尹仑、任传振)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