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

来源:学习时报2024-02-23 10:52

  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创建的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的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一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山东和鲁中南行政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均驻扎于此,使之成为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的首府,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从1939年7月创立至新中国成立的10年间,沂蒙革命根据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探索,为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支撑山东抗战局面、支援兄弟根据地、孕育沂蒙精神,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增强政治引领。据《临沂地方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有名的土匪在沂蒙地区就有50股之多,整个沂蒙山区社会混乱,乌烟瘴气,民不聊生。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后,开始对山东军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掠夺。1938年4月,日军连续10天屠洗临沂城,被杀害的群众就达3000多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更是对沂蒙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反复大“扫荡”。在内有匪患横行外有日寇入侵的恶劣环境下,沂蒙地区村落凋零、田野荒芜,灾难深重的沂蒙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王尽美、李清漪、刘晓浦等为代表的沂蒙早期共产党员,在沂蒙大地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党积极宣传全面抗战的思想主张,在根据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使广大沂蒙群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对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品格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自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前,沂蒙人民受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由来已久,生活极端贫困。抗战前的沂蒙农村,约3.5%的地主占有45.8%的耕地,而70.5%的贫雇农仅占有土地的18.4%。地主除了出租土地、雇佣农工剥削农民之外,还通过放高利贷残酷盘剥贫苦农民,大部分农民辛勤劳作却缺衣少食,生活极度贫困。为使广大沂蒙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从1940年开始组织群众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雇农待遇。在很短的时间内,沂蒙根据地就有75%以上的村实行了“双减”,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大得到了改善。1946年,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沂蒙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把没收的地主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让沂蒙广大劳苦大众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翻身解放的梦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从内心深处更加感激拥护党和人民军队,筑牢了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群众根基。

  发展教育事业。在沂蒙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为了让沂蒙人民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沂蒙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在根据地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经费普遍开办抗日小学,让穷人的孩子都能够免费读书。竭尽所能兴办中学、师范学校,为根据地建设培育大批人才。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各级党组织在各村办起夜校、冬学、民校、读报组、识字班等,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的生动景象。据1941年3月的《大众日报》记载,当时仅鲁中沂蒙区就有冬学600处、学员18462人,识字班225处、学员4500多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特别是让沂蒙广大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翻身解放后的妇女迅速团结起来,成为党组织、妇救会的得力助手,在拥军支前、动员参军、生产劳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涌现出了沂蒙红嫂等先进群体。

  开展卫生防疫。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状态,沂蒙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分缓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下,沂蒙地区原本就落后的卫生事业更是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私立中医堂铺、西医教会医院、私人医院及诊所有的关闭,有的毁于战火,沂蒙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更趋严重。加之沂蒙地区广大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沂蒙根据地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抗日民主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历尽艰难万险从敌占区购买疫苗、药品,千方百计挽救群众生命。据记载,仅1934年至1944年10年间,沂蒙地区的抗日民主政府为预防天花支付的种痘经费就达190多万元(北海币),在滨海区接受种痘的儿童共19万人之多。

  兴修水利工程。沂蒙地区水系发达,沂、沭河分别发源于临沂北部的鲁山和沂山南麓,由于流域多为山丘地带且历史上多无堤防,常常山洪暴发、河道决溢,造成洪涝灾害。特别是位于沂河与汶河交汇处的袁家口子一带,历史上曾多次因洪水暴涨,致使周边村庄尽成泽国,万余亩膏壤被淹没,大量群众流离失所。数百年间,当地士绅名流也曾几经筹划,修筑土堤,但缺乏根治措施,屡修屡决。1941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动用民工65000人,奋战3个月,筑堤5039米,其中石堤308米,水患得以根除。同时,为解决沂、沭河的水患问题,自1947年始,山东省政府就开始制定沂、沭河治理方案,并于当年编制了导沭工程的初步治理方案。1949年4月,第一期导沭工程开工建设。导沭工程分10期完成,共出动民工84.24万人次,累计完成土石方3277万立方米,用工日3233万个,占地35953.7亩,实现了让河水改道的壮举,大幅度减轻了鲁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威胁。(王春玲)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