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实习记者 郑彦)11月30日上午,“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边疆行2023”采访团抵达宁洱县宁碳汇服务中心,参观宁洱县碳汇资源数字管理中心,听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沪滇共促‘双碳振兴’”主题报告。
碳汇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指的是用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人工的方式增加碳汇。
截止2021年,宁洱县土地总面积为550万亩,森林面积428.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86%。在碳汇开发过程中,宁洱县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意识。同时,县政府开发了碳票,鼓励少数民族群体开展林下中草药及野生菌种植,通过市场交易,让其更为直观地获取收益、感受实惠。
宁洱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永华表示,政府实施‘C123’行动,即一个规划两个平台三个工作,以实现林业碳汇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在怎样实现碳汇增长的问题上,宁洱县采取了碳汇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三种森林经营模式,以涨股的方式提升种植户的积极性,增强其保护意识,通过调整林分密度、补植优良乡土和固碳树种、在低密度仿自然林下种植中药材等方法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该森林增汇工程与中国宝武集团等企业开展互联合作,实现企业与林农碳汇收益分成。同时,借助国家低利率贷款扶持,鼓励并引导个人开展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减少森林经营成本支出,以生成社会各类资本与森林高质量增汇的合作模式。除此之外,当地政府打造出了“宁小豆”咖啡零碳特色品牌,将咖啡产业与碳汇交易相结合,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我们少数民族的地方,少数民族就是老百姓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的群体,承担了整个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所以我们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在一起,通过思想学习等方式筑牢‘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张永华如是说。
在落实零碳汇的过程中,宁洱县设立了少数民族检测户和脱贫户,对于这些贫困的少数民族,政府专门出台了低保救助、民房改造、就业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将普惠政策贯穿于增汇工程的全流程中,以实现不同民族共荣互惠,促使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依靠政府指导、建立体制机制的被动种植,到实现经济发展、提升自身收益的主动栽种,宁洱县的种植行动、相关平台显示数据、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收益情况等均体现出了宁洱县政府碳汇政策的可行性,也反映了当地政府的民族工作变化情况。
在听取报告之后,采访团参观了普洱民族团结园。普洱民族团结园修建于2001年的元旦,是工业式的文化教育重地。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园区中心,宁洱县团结研究所所长吴卓嶧对石碑的建碑历程、精神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讲解,她表示:“今年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2周年,70多年来我们边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唇齿相依、手腕相助,开创了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将持续秉承和弘扬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边疆各民族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
据悉,中国民族报、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光明网等20多家媒体参与此次活动。中国民族报总编辑杨新华带队,普洱市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建宏、普洱市委统战部宣传教育科科长罗婧丹、普洱市创民专班办公室工作人员吕丽波等工作人员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