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丁玲(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到,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在教育强国视域下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精神坐标。那么如何在教育强国视域下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呢?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理想信念是教师的立身之基、人格之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彰显了教师的爱国情怀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是教师理想信念的价值底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坚守,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以大爱之心、大德之行,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把唤醒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原动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彰显了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大先生”之“大”,不仅在于专业领域学有专长,还在于能够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镌写在以心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以品育人的全过程,潜心育人,躬耕不辍。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意味着教师不仅仅传播知识,更要启迪智慧。为学生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润心”意味着教师要以人为本,用触动心灵的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天性,凸显“善”的属性,通过对话式教育,创设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发展。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勤勉治学、躬耕实践的价值共识和从教品格。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切实担当“传道”之责,用丰厚的才学、过硬的能力、勤勉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教好书、育良才。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既努力提升自身学识能力,又要学会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人文日新的精神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以博学以宽的学识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传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品质;充分地理解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自觉做到宽容关怀学生,用自身言行感染学生,做到“严而有格,爱而不纵”,用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和灵魂,致力于成为经得起学生考验的仁爱之师。
传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要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广阔胸襟和崇高情怀,传承大国良师的弘道追求。一方面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进不同国家、学校、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携手解决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真问题”。另一方面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领学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践行和平与发展理念。
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精神动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深刻蕴涵和机制路径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