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温雅)在苍茫壮阔的青藏高原腹地,一望无际的蓝黑色光伏海洋映射着荒凉戈壁的万丈骄阳。24岁的电站运维员熊金恒,在光伏阵列中穿梭奔忙,在蓝色海洋中演奏着浸满阳光的青春乐章。
扎根高原,逐日而行
青海地处亚欧屋脊“阳光地带”,光照资源丰富,又有大量的荒漠化土地,是禀赋极佳的光伏发电重镇。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嘱托光伏一线职工:“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你们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生于安徽阜阳的熊金恒是黄河公司格尔木690MW光伏电站的运维员。2021年10月,他第一次踏入格尔木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的浩瀚荒凉和‘光伏海洋’的博大气势,深深震撼了我。” 熊金恒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期间,正赶上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就下定决心投身这个新兴行业,随着越来越熟悉运维工作,我愈发体会到‘光伏人’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愈发对新能源行业与电力行业前辈心怀敬意。”
勤奋钻研,笃行创新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面对严苛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设备运维工作,“光伏新人”熊金恒充满了干劲:从最简单的零电流支路消缺与设备巡视到最复杂的电站大型检修预试工作,从最需耐心细致的运维工作到最需创新思维的设备技改工程项目,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他刻苦钻研,时时积累,及时向前辈师傅和厂家求教,收获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从初学者迅速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全设备日常运维工作的优秀技能人才。工作不到两年,熊金恒便在青海省第十九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全省光伏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斩获个人一等奖,他所在班组被评为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黄河公司在业界率先使用“互联网+光伏”模式,建成智能光伏电站及光伏电站大数据应用中心,实现“集中控制、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实施维护”的集约化管理,使中国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走到了世界前列。对于光伏发电领域的“智能革命”,“95后”熊金恒有自己的独到思考。“这就好像医生和医疗设备的关系,大数据的介入能更好地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运维人员能快速地发现设备的缺陷,高效精准地进行消缺。人与智能设备的有机协同,将极大地提升各项工作效率。”
临危不乱,勇于担当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工作中,熊金恒曾成功预判和及时化解了多起重大险情。2022年12月,电站换型改造后的217台集中式逆变器出现无法通讯的险情,区域电网面临送出能力受限的严峻形势,熊金恒及时与厂家沟通,通过前前后后七八个不同文本的不断试错,确定最适合电站实际情况的通讯组态,成功恢复了逆变器实时通讯。又如,面对电站汇流箱换型改造中装置文本与规约无法实时刷新、缺少模拟量信息等问题,熊金恒通过实地筛查,积极与厂家协调反馈,及时修改规约,成功恢复了汇流箱通讯。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熊金恒的身上,传承着电力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践行着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黄河水电精神。“这里的生活比较艰苦单调,离家远,父母很挂念,但在这里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磨炼本领的沃土”熊金恒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作为一名新青年,我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为新时代的新能源事业作出贡献!”沐浴着灼眼的阳光,熊金恒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