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首页> 党建频道> 要闻 > 正文

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9-18 15:55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等推广开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仰望寰宇有“嫦娥”奔月、“天问”落火,逐梦海疆有“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深潜,科技创新拓宽认知边界;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洞窟壁画、让文物“重现”,三星堆博物馆运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创新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的惯性思维,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我们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要求黑龙江“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叮嘱四川“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求江苏“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推动内蒙古“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对各地提出的要求、期望,正需要以深化改革创新来落实。对党员干部而言,要把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敞开思想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追求新突破,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不断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涵养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大胆闯、大胆试,我们定能不断谱写“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更辉煌篇章。(人民日报评论部)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