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戚宏昶:挑战不可能的“工人院士”
首页> 党建频道> 综合报道 > 正文

戚宏昶:挑战不可能的“工人院士”

来源:工人日报2023-08-29 17:19

  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劳动模范、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秦山核电维修支持处专用设备检修工高级技师戚宏昶的头衔有一长串,这份职业荣光源于他高超的技能水平。

  扎根核电专用设备机械维修一线的22年里,戚宏昶获得了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及53项国家专利授权,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授予“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次又一次向不可能发起挑战,戚宏昶在助力企业成长的同时,也让自己跻身“工人院士”——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潜心学技

  戚宏昶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7年,戚宏昶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伴随秦山核电的建设、运营一路成长。老一辈核电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他耳濡目染,少年时的他便憧憬加入核电大家庭。

  2000年,戚宏昶被分配到秦山核电站检修部,在生产一线从事专用设备机械维修工作。

  一入职,他便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拧螺丝、换垫片开始,日复一日打磨自己的维修技能。为尽快掌握反应堆本体和装卸料领域的维修工艺和技术,现场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机组大修时,他每天十几个小时跟着师傅坚守在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追着师傅刨根问底。每次遇上设备变更改造或者疑难杂症故障处理,他都赶到现场观摩、操作,不放弃任何一个实践机会。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对设备结构、维修步骤、风险要点等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总结,五六本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短短4年,他已能独当一面,在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机组新燃料升降机安全性改造项目中,他将几年所学所练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消除了机组新燃料入堆前的剐蹭风险。

  挑战不可能

  2006年,公司接到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承担国外某核电站的堆内构件水下修复工作。

  这项维修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行业巨头手中,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作为技术攻关负责人,戚宏昶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这期间,他们不仅要完成水下电火花加工、水下测量、水下输送定位夹持等技术研发,还要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

  2008年,试验进入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此时,距离现场实施仅剩下3个月时间。当时,国外一位资深项目经理作出判断:“类似项目仅联合调试试验就要半年,再加上设备运输和现场准备,3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于是,戚宏昶带领项目组向不可能发起挑战。他们开启了24小时连轴转的试验模式,多个小组分工协作、齐头并进,同时对试验工艺进行优化。

  就在模拟试验如火如荼之时,一颗螺栓突然咬死。攻关团队内部也因此产生了分歧:有人质疑走错了技术路线,有人认为材料选型不对,还有人觉得结构装配不合适。

  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振大家的士气,戚宏昶干脆住进了试验厂房。他带着大家推演每一步工艺流程,回忆每一个工作细节,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他将那颗咬死的螺栓放在了试验现场最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和团队,细致和踏实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种创新、严谨、踏实的作风,让项目组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国在核电机组堆内构件维修领域的技术空白。

  “定海神针”

  “技能没有捷径,最大的捷径就是多动手、反复练,形成肌肉记忆。”当身边的年轻同事向戚宏昶请教如何快速提高技能水平,他总会给出不变的答案。

  “有急难险重的工作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有他在现场,大家就很踏实。”与戚宏昶并肩战斗多年的同事郭亮告诉记者,戚宏昶就像项目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

  工作之余,戚宏昶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多次开展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技能培训,培养了上百名国内外核电维修技能人员。其中,他负责训练的中核集团选手在2021年度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核能系统核燃料操作职业技能竞赛中包揽了个人前四名。

  此外,他还参与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的编制、相关题库开发以及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记者 邹倜然 通讯员 肖小春)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