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位女科学家的三十八载坚守
首页> 党建频道> 综合报道 > 正文

一位女科学家的三十八载坚守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3-05-31 15:13

  继2023年1月获得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生猪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首席专家刘娣再迎喜讯,因在中国地方猪保护利用、生猪育种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她与另外9位生猪领域专家一道获得第八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奖。

  初见刘娣,任谁也想不到这个面容和善、温婉秀美的女人,和畜牧业打了一辈子交道。

  自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被聘到东北农业大学任教,一路硕士、博士、博士后连读,加上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学习,刘娣奠定了丰厚的专业基础。

  在东北农业大学任教17年后,刘娣来到省农科院,起早贪黑是她的“家常便饭”,连她的学生和助手们都说“熬不过刘老师”。

  正因为有了这份超出常人的坚持,才成就了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从无到有”。

  建所伊始,缺人才,她一个个动员引进、一批批耐心培养;缺场地、缺设备,她四处协调去借。为了让畜牧研究所更快、更好地步入正轨,她开始了以单位为家的日子。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猪种,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民猪曾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后来,由于被国外引进的猪种替代,导致民猪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需要保种的境地。

  为了收集优良民猪种源,刘娣带领团队走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各地,到边远地区搜寻民猪疑似猪只,再采取体型外貌结合等手段进行品种鉴定、公猪家系划分,解决了其系谱不清、家系划分混乱问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后,目前全国已建成1个省级保种场、2个种质资源核心群、3个资源保种场,核心群种猪数量达3200余头,使民猪种源脱离濒危、超越种群安全线。

  民猪种群保住了,但刘娣团队却没有停止和满足。他们又经过研究,突破性培育“龙民黑猪”配套系,在保持民猪肉质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其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的缺点。

  为解决民猪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问题,刘娣团队集成研发了民猪选种选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饲养技术体系;建立了种养产业匹配、生产半径与规模相宜的猪-玉米、猪-水稻和猪-林等模式;研发了不同模式下的生产标准和技术体系;研制的低温固氮菌和腐熟发酵剂,解决北方寒地种养结合关键问题,建立了民猪绿色养殖循环农业新模式……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民猪发展的瓶颈问题。

  她带领团队在32个基地建设了100多个示范项目;举办养猪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打造“团队+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帮助百余户农民脱贫。

  她帮助创立雪猪、巴民壹号等6大著名品牌、研发5大系列百余种产品、获2个国家地理标识和多项绿色食品认证、HACCP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获世界农场福利养殖金猪奖;从头孵化了4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民猪企业,累计技术支持300余家,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

  16年时间,民猪、“巴民组合”“龙民黑猪”“民松组合”推广到黑吉辽、山东、四川、海南等地,尤其是近几年民猪系列年出栏商品猪50余万头;龙民黑猪及技术转让2300多万元;累计带动产业销售额160多亿元,东北民猪真正打入了“中高端”猪肉市场!

  38载年华,一辈子坚守。“我的心愿就是和我省水稻专家一同打造‘一白一黑’餐桌主食主菜,即龙江的‘大米饭配红烧肉’,让我们的民猪和白米饭一起‘组团出道’。”刘娣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三农”,为我国农牧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书写壮美华章。(黑龙江日报记者 周静 见习记者 唐海兵)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