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党建“红引擎”激发乡村振兴“核动力”
首页> 党建频道> 独家报道 > 正文

以党建“红引擎”激发乡村振兴“核动力”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2023-05-25 11:18

  以党建“红引擎”激发乡村振兴“核动力”

  ——江苏常熟村级经济发展鲜活样本中基层党组织作用探析

  作者:陈洁、商中尧(苏州日报)

  近年来,常熟始终把抓实农村党建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致力于让党建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筑牢战斗堡垒、建设过硬队伍、强化先锋引领,放大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常熟路径”。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苏州日报曾选取常熟17个村为鲜活样本,探析出常熟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出来的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党建+”模式,常熟把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格局,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以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新时代新征程,常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建+特色产业,奏响乡村“富民强村曲”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资源,瞄准最有利发展的优势产业,坚持整体联动,加大统筹力度,集中目标蓄力推进,方能打造出优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在常熟,董浜镇智林村、古里镇坞坵村、琴川街道新厍村等都是产业振兴的“优等生”,这些村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致富路”,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引擎”,奏响了乡村“富民强村曲”。

  在董浜镇智林村,原来的乡野小食——黄金小玉米,现如今变成了轻食界的一款新宠。2017年,董浜镇举办首届“黄金小玉米节”,通过电商直播、网络带货,使黄金小玉米成功“出圈”。2020年,黄金小玉米成功入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两年,智林村围绕“黄金小玉米”做足品牌文章,打通销售渠道,延长销售周期,“黄金小玉米”俨然成为智林村的一个特色产业。

  作为农业大村,古里镇坞坵村持续发挥农业种植优势,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特色产业,成立“金稻穗”行动支部,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党建新模式,逐渐打响“坞坵”优质大米品牌,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坞坵村还依托现有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具有坞坵文化特色的农文旅综合体——坞坵稻乐园,开展田园手工坊等农耕文化教育、农事科普体验活动,逐步实现乡村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

  紧挨建材、汽车和汽贸三大市场,琴川街道新厍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两委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在大市场边做起“大房东”,着力发展租赁产业。如今,全村已建有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社区综合用房2.5万平方米,商家云集,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的兴旺景象,村级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村民领着股金分红享受民生福祉。

  和新厍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东南街道小康村。多年来,小康村依托常熟高新区,做好配套服务,并联合辖区企业办培训班,进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有了房屋租金收入和企业工资收入等多重保障,小康底色更加殷实。

  常熟,土壤膏沃,岁岁丰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常熟以“群众富不富”检验党建成效,积极实施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增长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2023年常熟全市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420万元。

  当然,乡村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成果、收成效,更需要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古里镇康博村就是一个典型,20多年前,康博村还叫山泾村,村弊民穷。1999年,波司登集团党委书记高德康接过了山泾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他一边带领波司登集团匠心智造,一边以工哺农,加大对村级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随着一户户村民住上小洋房、用上天然气,康博村党委班子改变思路,变输血为造血,在村里盖起“迷你CBD”,康博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成为现实。

  党建+文旅融合,奏响乡村“生态美丽曲”

  斑驳的青石板路,高低错落的文化场馆,深不见底的寻常巷陌,这里的一风、一水、一老街都透着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这里是碧溪街道李袁村。

  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问村,李袁村党委将自己的“乡村文化课”答得可圈可点:充分挖掘“问村十八景”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传承独特风格样式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如今的李袁村,一个村庄十个文化场馆,全村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超过1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访名人、探古迹、寻乡愁,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地基。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根魂所系,乡村振兴需要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常熟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村庄更是文化发展的“神经末梢”,村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彰显着特有的文化气质。

  虞山街道大湖甸村是江南水乡农耕文化活化石“湖甸龙舟”的起源地,村两委以“龙”会友,聚焦基层治理、农文体旅融合等多维度发力,在龙舟的保护与传承中,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成功将大湖甸村打造成为山水人文、非遗传承、体育旅游、文创产品等多元融合体。

  在辛庄镇,合泰村党委依托丰厚的评弹文化底蕴,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和合泰来 评弹花开”党建品牌和“初心合奏”党性教育微基地,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而该镇的张家桥村则依靠电影海报收藏达人筹建的红色电影资料收藏馆,打造“光引万家”党建品牌,成立“光引先锋”行动支部。如今,光影邵家塘也成了常熟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还有传承“义庄文化”的卫家塘村,以融于党建引领的“为民服务”,融于文化建设的“德善传承”,为美丽乡村建设凝心聚力。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如今在常熟,既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的村落都探寻起更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之路,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弘扬乡风乡韵,拓展致富道路。

  说起常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网红村,海虞镇铜官山村当仁不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党委书记程刚带领村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铜官山生态修复工程,依托铜官山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结合常熟市“千村美居”工程,打造精品美游路线,建设开放式铜官山乡村乐园,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自2020年乐园开门迎客以来,已接待游客超72万人次,6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与铜官山村是“网红新秀”不同,支塘镇蒋巷村是一个“老典型”。然而正是这个“老典型”,在新老交替的党委班子领导下,把准时代脉搏,以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为“常青树”式发展之路,把现有资源打造成为老年休闲、田园观光、学生体验、红色旅游的综合区域,完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老书记常德盛更是亲自上阵直播带货,放大蒋巷旅游的品牌效应。

  党建+基层治理,奏响乡村“文明交响曲”

  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常熟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聚焦“网格”这个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制定“红色网格”建设标准,在网格内建立“红色先锋站”,建立网格内“村干部服务日”“党代表接待日”等制度,在常熟全市村干部中推行村情民情“百问一口清”,全面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 激活“小网格”,引领“大实践”,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若以“治理好不好”检验党建成效,常熟各个村都底气十足。

  梅李镇瞿巷村党总支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围绕网格赋能、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3个方向协同发力,通过“党建+自治”的工作模式和村民自治“1+N”工作法,构建起“以村党总支为核心、村自治组织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村庄治理架构,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均衡发展,稳步提升协商共治能力。

  碧溪街道溪南村党委形成以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组、法律服务组、道德评判组为主要内容的“一约两会三组”基层治理新机制,同时建立“党建+区、网、户联动”模式,将全村划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分为若干网格,最后落实到每家每户,通过层层推进,攻克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

  莫城街道和甸村以“和心力”党建品牌为引领,党员干部挺直腰杆对事,弯下腰来对人,通过“干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带普通群众”的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为村民做实做好每件“精细事”,真正展现“小村大美”。

  此外,还有常福街道小义村党委在基层治理内涵升级的基础上,成功实施“组团翻建”,实现了村庄形态重塑;尚湖镇东桥村党委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金点子”工程——乐享菜园,党群联手,精心养护,让文明新风吹遍村庄每个角落。

  剖析一个个样板村,不难发现,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基层党员发挥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这里面有常德盛、程刚、施仲辉这样的村书记,也有窦祥龙、徐尚良这样的热心党员代表,他们走在前、作表率,带头“挑大梁”,走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文明兴的乡村振兴之路。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