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建动态 > 正文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来源:求是网2023-05-17 17:26

  作者:求是杂志社调研组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百年学府四川大学校园内,伫立着一棵百年皂角树。江竹筠(江姐)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就生活在这棵树旁的女生院内。而今,女生院旧址之上,已建起一座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江姐纪念馆,成为川大校园红色文化重要标志性场所。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宝库。革命战争年代,四川大学作为四川地区进步力量的大本营、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培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风云激荡的望江楼畔、华西坝上,无数革命师生唱响高亢激越的青春之歌,凝结成为四川大学的红色文化基因。

  近年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江姐纪念馆”、“川大烈士纪念碑亭”、“川大英烈碑”、校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长廊等红色文化宣传展示实体平台,以及朱德、张澜、郭沫若、巴金、吴玉章等杰出人物纪念雕像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沁润思政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是“三进”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四川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三进’工作,把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思政课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对调研组介绍道。

  党的二十大以来,四川大学先后制定《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方案》、《思政课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以强化教师队伍思想理论武装为关键,以编好用好高水平教材为基础,以打造榜样课程为抓手,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以第二课堂为重要载体,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创新观点,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

  融合设置教学专题、增加“微党课”互动环节、引入大量鲜活事例……学期初,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就专门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的实施方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引领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大思政课”教学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我们结合教育部统编课件和即将出版的统编教材,专题设计、集中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展集体备课,及时进入课堂。设立重点教改项目,在编写出版《中国智慧:故事中的新思想》等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学生学习手册》,打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课程‘教辅用书+教学设计+课件+讲义’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介绍说。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课程。如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丽鸽副教授讲授了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她深有感悟:“为了准确、鲜活、深入地讲好这门课,学校整合了思政课专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知名科学家等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专家讲授理论、助教组织研讨、学生交流收获’为主要形式的‘1+1+1’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开展专题教学。”

  这样的讲课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上这门课既能体验专家名师课堂,又能深入研讨交流,使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精髓要义,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把握,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拔尖班学生陈沐歌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学校推出系列精品微课堂,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设计制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等‘马晓理—晓知议理’系列思政微课视频,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微课大赛,推动形成思政课教师全员思考、全员研究、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川大师生中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提供了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黄茂副教授告诉记者。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甘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更加主动地用好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第二课堂,发挥川大红色资源优势,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开启‘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新篇章。”

  采写:狄英娜 高天鼎 刘名美 杨文娟 王代强 凌珂

  制作:张利英

  审核:宋维强

  监制:马建辉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