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小平、王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发展和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将这一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理论之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切理论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深刻阐释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智慧结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创”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新”即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守正就必须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理论只有依托于丰富而生动的现实生活才能产生,也只有科学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突破口,直面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观点和方法。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还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既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深化对规律性的认识。
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停留于理论的旧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重要讲话中多次阐发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知和行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当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时,知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当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时,行又是知的来源和依据。知和行互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相互贯通,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
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坚持胸怀天下,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我们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调查研究,经常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不了解真实情况,拍脑袋做决定,是做不好工作的。”近期,中央办公厅特意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既明确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也强调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点方向。开展调查研究,就要直奔问题而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的重点问题,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在明确调查研究的对象之后,特别要掌握方法论:第一,要深入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第二,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时代表达。
坚持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相统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历来是实践的主体。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治国理政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所以“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始终将“人民”看作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体。“人民”不仅仅是实践的主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将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的中心和目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现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在新征程中,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展现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所体现的守正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