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色中华》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办报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红色中华》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办报

来源:学习时报2023-04-21 15:43

  作者:李荣梅

  《红色中华》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该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1937年1月停发。5年多的存续期间,共发行324期。其发行量初期为1万份,最多时达4万余份,是苏区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

  内容: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写群众”。该报拥有比较健全的通讯网,特别是1933年1月后,省与县一级的地方党团政府与工会、红军总政治部与各军区政治部都配有一名实际的通讯员。他们搜集各种实际工作材料与消息,将其写成通讯稿并寄到报社,而且组织与教育在他们领导下的工农通讯员,发展通讯网到群众中去。1933年7月13日,红中编委向所有的读者呼吁:每个读者都做我们的通讯员!

  扩红运动、群众支前及军民对敌斗争是武装斗争宣传的基本内容。1934年9月8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极为艰难之际,报纸发布“中央各机关号召募集二十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通告,并在其后报道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热烈动员以及四个模范女同志踊跃承担草鞋任务的事迹。这“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不到1个月,20万双草鞋募集完成。关于土地革命,报纸特别注重向干部群众宣传解释根据地土地政策。《奇怪的河田乡分田》在批评河田乡政府工作人员分田不得要领后指出了分田的7项方法原则,《反对侵犯中农》则鲜明指出了瑞金各区分田中存在的“反中农以及过早地消灭富农”的错误倾向。此外,报纸注重反映根据地建设的各方面情况。针对苏区多数工农群众对政治生活中一些概念的无知或误解,报纸结合实例对选举权、被选举权、代表大会、联席会议等概念、程序进行解释,有效促进了苏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怎样消灭禾虫?》《学习公略县植棉经验》等紧贴群众生产需要,有效指导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天花预防法》等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守护群众的健康。

  形式: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读得懂、听得懂。文风朴实且鲜活生动。该报的行文用语直白朴实、自然通俗,而且文稿常采用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和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既易懂又不失力量。《上前线去!》写道:“亲爱的新同志都背着毯子干粮袋,英勇地、满脸笑嘻嘻地从讲台右旁的大道上……有的在忙着把‘中山式’的旧军衣一掷,一面穿上了红校刚发下来的新的列宁装,有的在看‘告新战士书’,有的在疯狂了一样的跳,笑。”质朴的语言生动反映了新战士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感召力跃然纸上。

  栏目设置丰富且严谨。从第4期起,该报开始设置栏目,除“专电”“社论”“要闻”“消息”“文告”“苏维埃建设”“来件”“通讯”等逐步完善的常规栏目外,还有揭露、批评苏区落后现象的“突击队”“铁锤”等专栏,有报道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红板”“红匾”专栏,有解答群众疑问的“问题与解答”“法令解释”等栏目。这些设置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宣传形式多样且接地气。该报通过漫画、歌谣、图表等多种形式来承载内容,使群众更易理解接受。漫画《在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描绘了一名红军战士拿着一个铁锤砸向一堆骷髅,骷髅上分别写有“官僚主义”“腐化”“反动派”等字样,这和文章《贪污腐化分子滚出去!》搭配,实现了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发行: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能见到报。该报创刊之初就建有发行科,专门办理报纸的发行业务。几个月后,发行科扩大为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负责苏区书籍和报刊的定价、发行以及推销代派。其间,总发行部依据实际制定了多种推销优惠方式,促进了报纸的发行。1933年四五月间,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被划归到中共中央局发行部管理领导,这就从组织形式上强化了党对发行工作的领导。此外,邮政发行渠道的开通和邮政网络的健全也大大促进了报纸的发行。

  该报的通讯员不仅是稿件提供者,读者也不仅是报纸的阅读人,他们还是报纸发行的重要群体和渠道。报纸创刊100期之际,邓颖超对改进发行工作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充分发挥每个通讯员和每个读者的作用,使之成为扩大与发展报纸的前哨尖兵。数据统计,1934年,该报的通讯员队伍达400多名,在苏区基本达到全覆盖,从而成为重要的发行力量。创刊300期之际,该报提出各通讯员要帮助各发行分所建立报纸发行网,同时进一步号召全苏区的人民为本报进行通讯、发行的工作。

  公共阅读: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能够有效“读”报。在中央苏区,一方面受报刊印数及群众经济条件所限,一些群众买不到或买不起报;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实现自主阅读。由此,建构公共阅读成了该报的积极探索。

  设置公共阅读的场域。该报的公共阅读场所比较多样,其中,俱乐部、列宁室是最重要的场域。政府机关、红军连队、大的工厂企业、地方工会、列宁团校、苏区农村等单位都设有俱乐部和列宁室。在红军连队的列宁室里,墙报栏中摆放有《红色中华》等报刊,战士们或是自己阅读或是听别人念;在列宁团校的列宁室里,学员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到这里读书看报;在赣东北苏区的农村,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地聚集在俱乐部和列宁室里唱歌、演戏、读报、识字。

  创设集体读报的方式。集体读报的组织是多样的,包括读报(小)组、读者会、读报团、读报班等。才溪乡读报团,逢圩日读,每次最少五六十人听,多的八九十人;红军中的读报组则利用行军时的休息时间、驻扎时的午饭后以及作战间隙读报;列宁小学的读报组白天到集市读报,晚上到夜校读报;等等。实践中,读报人往往不是死板地念读,而是抓住核心要点,通过“讲”的方式传达给听报人,有的还设有问答环节。这种方式对听报人很有吸引力,瑞金下肖区官山乡的听报员高兴地表示:“回去定要传达,后日不要喊,吃了午饭一定要来。”公共阅读促进了该报的大众化阅读,提高了工农兵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实现了群众同党和政府的互动。(李荣梅)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