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汪育文(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办公室兼职副主任)
青年大学生洋溢着青春与活力,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根扎得越深,才能汲取更多向上生长所需的养分,才能更好地拔节生长。高校辅导员作为青年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要努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饱含教育责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服务等学生事务上,不断追求卓越,让青春在养分滋养中向下扎根,在精耕细作中拔节孕穗。
一、教育相洽:严师高徒的“教”和春风化雨的“育”
高校辅导员要严师高徒地“教”。这里的“教”是指授予学生知识和规范,是一个传递、讲解与示范的过程。古往今来,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真正热爱学生的辅导员,他们心中的“严”,并非无端的苛责和刁难,而是一种饱含着亲切与温情的严肃,怀揣“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心中有信念”的教育情怀。
一是教知识要严。高校辅导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守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打磨,在知识传授环节中始终坚持不放松、不懈怠、不妥协的原则。
二是教规范要严。高校辅导员会因为青年大学生怠慢学业而忧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严格的规则规范,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严格传授知识和规范,好比是农业上采取降温和控水等较为严格措施进行“炼苗”的过程。“炼苗”才能育壮秧,才能为植株分蘖、拔节和孕穗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要春风化雨地“育”。“育”,原意为植物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和温度条件以保障其自由生长,后引申为人才的培育,指为受教者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强调的是一个滋养、唤醒、领悟和致用的过程。
一是课堂外的潜移默化。在德育中引领学生向善向上生长;在智育中激发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动力;在体育中培育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和敬畏规则意识;在美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学生进取奋斗的意志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崇劳的教育目标。
二是师生间的紧密连接。辅导员可以通过陪伴观察、力行示范、情绪感染、交流讨论、引导鼓励、情境交流等方式,使师生间形成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相互砥砺等紧密连接,从而影响学生理想信念的根植、个性品质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内化等。
三是全要素的融合融通。“育”不同于“教”,网状关系更为丰富,参与人员更为复杂。“拔节孕穗期”是作物对光、温、水等外界因子的最敏感时期,是养分需求的最旺盛时期,也是决定其收成的最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要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这一关键节点的重要特征,积极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实现各要素融合融通。
二、管理相长:尽责尽职的“管”和缤纷不乱的“理”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整体绩效最优和个体获得感最强。因此,辅导员“管”要管在点子上,“理”要理出头绪来,否则难以达到管理的目的。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管”什么?
一是管学生思想疑惑。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最具柔韧、最为可塑的阶段。他们面临着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的不同步、情感认知与社会认同的不协调、人生目标与核心价值的不合拍等矛盾与疑惑,此时辅导员要为学生解答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的人生难题,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是管学生生活困境。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对贫困生予以引导转化,对学业困难大学生予以教育帮扶,带着尊重与理解、信任与支持、赏识与鼓励去帮助学生所面临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境。
三是管学生学业发展。辅导员要把学生工作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核心任务上,回归到对教育的本质和对教育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上。因此,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学业规划、明确学生学习动机,做好学业预警和学业跟踪,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理”是一种思考能力,是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比较,使其井井有条,缤纷不乱,也只有“理”顺了,“管”才有章可循。辅导员在“理”学生事务过程中,要抓事物的“本末”“轻重”和“缓急”。
第一,用前瞻性的思维研判。前瞻性来源于对学生情况的充分认知和对学生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学生发展趋势的逻辑判断,一个能对已出现问题进行解决的辅导员算是称职辅导员,能对尚未出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和识别,并对各类风险点采取前置性措施的辅导员才是卓越辅导员。
第二,用创新性的视角谋划。善于创新理念,有效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实现从“学生教育管理”到“学生事务治理”的转变;善于创新方式,准确运用大数据,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精准性和便捷性。
第三,用整体性的观念统筹。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东一榔头西一棒”做不成事,“泥巴萝卜吃一节揩一节”是只顾眼前,辅导员要思考前后工作的逻辑关系,要实现从单一活动组织向系统规范制度的转变,在系统化实践中形成与本学科相适应的学生工作特色,凝练与个人性格匹配的学生工作风格。
三、灌输相融:精准适速的“灌”和舒缓浸润的“输”
“灌”是一个把道理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活的过程。“灌”原意是把水倒进或装进另一个容器中,过快了会溢,不精准会洒,这就要求既调控速度又把握精度。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如何在青年大学生“拔节孕穗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怎样在“灌”下功夫?
一是要引入源头活水。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涵养自身素养,躬身教育实践,不断引入源头活水,尽好“传知识之道”的责任,提高“授立身之业”的本领,增强“解思想之惑”的能力,实现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的双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供给。
二是要开展精准滴灌。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方法、讲究艺术,既要铿锵有力,坚定自信、表达直接,又要注意内容的沉潜、方法的浸润与境界的融通,实现思政引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三是要直达学生心田。辅导员要借助载体、依托手段,利用生动、活泼、科学的方式回应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真正引导学生明白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鼓励学生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输”是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的过程。“输”指养分顺利进入作物体内,并在植株内进行传输、转运和吸收。输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与学生接受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效率密切相关。因此,辅导员要讲究“输”的方式方法,“大道理”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教育效果。
一是要聚焦需求。辅导员要善于把“小课堂”连接到“大社会”,要瞄准学生真正需要的“养分”,积极满足学生期待。学生关注的问题要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解决方案,要结合生活实践,创设生活情境,真正让“润物无声”的引领起到“掷地有声”的效果。
二是要融于细微。辅导员要善于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学生所需之“养分”溶解在教育细微之处,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解答学生疑惑,在关注事件的细节中回应学生关切,在生动案例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化于无形,融于细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三是要涵养生态。辅导员要善于把“小生态”凝结成“大环境”,为青年大学生“拔节孕穗期”护航。要勤于“松土”,避免思维“板结僵化”;要勇于“去害”,防止“病虫入侵”;要善于“除草”,杜绝外界因素“干扰成长”,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